当前位置: 首页>>走进朝阳>>特色活动
2014“春分朝阳”群众文化活动日坛祭礼非遗展演再度呈现给社区百姓
日期:2014-03-24 来源:区文化委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为进一步加强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做好民俗节日文化品牌活动,朝阳区文化馆今年继续在日坛公园开展2014朝阳区“春分朝阳”群众文化活动——祭祀礼乐非遗展示项目,展现中华传统礼乐文化,倡导百姓对自然的尊重,祈福国家,早日实现中国梦。
自2011年朝阳区首次复原清代日坛祭祀典仪以来,该活动已作为春分这天在日坛举办的固定项目保留下来。主办方希望借此活动让中华传统祭祀礼仪文化和祖先的礼乐文明得以普及和传承,丰富并提升“春分朝阳”的品牌核心价值。活动于2014年3月21日(春分)上午10:30至11:10在日坛圆坛内举行,为响应国家号召,活动在流程上有所精简,保留了卤簿仪仗、乐舞和祭礼三个主体展示部分。社区百姓可免费入场参加。
“复原祭日典仪”工作回顾
日坛是朝阳区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蕴藏着朝阳区重要的文化遗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早在20多年前,朝阳区文化馆就曾有过“复原日坛祭日典仪”的想法,并做了大量史料搜集和基础研究工作。2010年6月,伴着中华传统文化日益复苏和繁盛的东风,朝阳区文化馆再次将“复原清代日坛祭日典仪”提上了日程,成立了专门的项目组。经过5个多月的集中研讨阶段,项目组充分汲取了其他坛庙的经验和教训,并得到了各界专家悉心指导和论证支持。2010年11月底,该项目正式进入实施阶段。2011年春分首度呈现给社区百姓。2012年复原继续精益求精,邀请古建艺人对编钟编磬的架子和建鼓重新彩绘贴金,卤簿仪仗在行进路线上进行重新编排,补充制作了描金大明神(太阳神)牌位、神龙宝座,使祭祀物品更加接近古籍记载,彰显传统文化内涵。此次复原工作从祭祀音乐、舞蹈、礼仪到服装、乐器、道具制作都非常到位,被专家们评价为恢复祭祀工作中做得最为彻底的。
祭日活动由来及发展
祭日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祭礼之一。古时曾有“皇帝视天地为父母,视日月为兄弟”的说法,历代帝王都对祭祀极为重视。从祭祀等级上,祭日是中祀,天坛、地坛是大祀,因此祭日在规模上比不上祭天,但仪式也颇为隆重,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规定和要求。“祭日大典”定于每年春分日的卯时开始(也就是凌晨五点钟左右)。每逢甲、丙、戊、庚、壬年份,皇帝亲自祭祀,其余年岁遣官代为祭祀。据史料记载“祭日”于清朝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后逐渐消亡,至今已中断了160多年。此次朝阳区基本按照“清代祭日典仪”还原了当时的服装、道具、乐器等,但也在尊重历史原貌的基础上做了一些细节调整,如:当时皇家的祭日大典是平民老百姓无法参加的,如今社区百姓可亲身参与到祭日典仪活动中;整个仪式都由讲解词贯穿,有真人现场演示,让大家在共同回顾历史的同时,理解每个环节的意义所在,普及传统文化知识;当时的卤簿仪仗队伍是不能进入圆坛的,但考虑到坛内的人无法看到坛外的卤簿仪仗队伍,特安排卤簿仪仗在神路上走完队列后,进入圆坛。
日坛祭祀典仪背景知识说明:
1.日坛:现存下来的祭日坛始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大明神”(也就是太阳)的地方。祭坛以白石堆砌而成,坐东朝西,这是因为太阳从东方升起,人要站在西方向东方行礼的缘故。以古时计量单位来算,此台边长为五丈,高五尺九寸,从风水学的角度,五寓意着“五福临门”,而九是最大的阳数,象征着旺盛阳气,历来为皇家所专用,两者合起来则是“九五之尊”之意,象征着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也体现了对上苍降福庇佑的渴望和企盼。此外,天、地、日、月在祭祀上是一定区别的,如:服装上,祭天为天青色、祭地为黑色、祭日为红色、祭月为月白色;祭器也沿用这些主色;演奏乐章上,祭天地为九章,祭日为七章,祭月为六章。
2.雅乐:也称八音乐,是由金、石、土、革、丝、木、匏(páo)、竹,八种材质制成的16种乐器演奏的音乐。金指鎛钟、编钟,石指特磬、编磬,土指埙,革指建鼓、搏拊,丝指琴瑟,木指柷(zhù)、敔(yǔ),竹指笛、篪、箫、排箫,匏指笙。此外,麾是雅乐中的指挥器,麾起音乐起,麾落音乐止,举麾者为官员,是礼部的协律郎。雅乐声调平和舒缓,端庄肃穆,没有过高音、也没有过低音。歌生演唱一字一音。
3.卤簿:祭日大典时所使用的仪仗队伍称为法驾卤簿,每次皇帝出行的卤簿队伍都有 1000余人,行进队伍中由宝象、导象、静鞭、旌旗、幡、伞盖、文武百官等组成,皇帝乘辇从紫禁城出发,在卤簿队伍的簇拥下,浩浩荡荡地来到日坛。皇帝由日坛北天门的中门进入到具服殿更衣休息,随行仪仗队伍在北天门外等候。此次祭日大典选择了卤簿中最具代表性的兵器、旌旗、幡、伞盖等,并安排卤簿从西天门外走进坛内,以便近距离的领略卤簿仪仗队伍的壮观场面。
4.祭礼:清朝祭日典仪分为迎神、奠玉帛、初献、亚献、终献、赐福胙、撤馔、送神等八个程序。此次选用了迎神、奠玉帛、初献、亚献、终献和送神六个程序。祭品如牺牲、玉、帛、酒醴等,大都是皇帝皇后亲自劳作所得,表达对天神的敬意。祭祀大明神用太牢,即猪、牛、羊三牲具备。
5.舞蹈:清朝祭日舞蹈分为武功舞和文德舞,舞用八佾(yì),是天子用的一种乐舞,纵横都是八人,共64人。初献用武功舞,亚献、终献用文德舞。武功舞,舞者手执干(盾)和戚(斧)之类的兵器;文舞歌颂文德,舞者手执龠(yuè)和羽。清朝时两种舞蹈各64人,共128人,此次只用64人交换道具完成两种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