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概貌
统筹各方资源,完善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十大民生工程”,积极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社会民生持续改善,群众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教育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引进名校累计达到20所,人大附中朝阳学校等18所学校实现招生,北京中学、北京二中朝阳学校的规划建设加快推进。八十中学、陈经纶中学在农村地区设立分校,示范校与农村校互动共建更加紧密。教师队伍建设深入推进。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高考本科上线率、中考综合及格率分别达到82.7%和97.4%,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近30个和10个百分点。以办理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代表议案为契机,加强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医院与社区卫生机构协作模式,在望京、常营和南部地区调整规划、创造条件,积极引入优质医疗资源,完善三级急救网络,以优异成绩获得全国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区称号。
城市文化文明建设深入推进。积极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在文化部中期督导中位居前列。完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加强基层和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建成70个数字文化社区、100台24小时自助图书馆,街乡文化中心、社区(村)文化室覆盖率达到100%,国际金融博物馆、垡头地区文化中心、盲文图书馆投入使用。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建成11个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和6个民俗文化活动基地。健全文明城区创建长效机制,巩固创建成果,以优异成绩通过全国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
为群众办实事工作全面开展。深入推进社区规范化和六型社区建设,在156个小区推广社区单元化管理,在30个老旧小区推行准物业管理,认真解决农村城市化过程中社区建设的实际问题,在31个村庄推行社区化管理,为民服务基础进一步夯实。统筹城乡就业服务管理,把农村劳动力纳入城镇就业失业登记,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5%以内。在全市率先开展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完成农光里17号楼和新源里西11号楼抗震加固试点工程,在工作组织推进、工程改造方式、群众动员与利益维护等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和探索,全年共完成330多万平方米的老旧楼房改造任务。新开工各类保障性住房1.4万套、竣工1.5万套、配租配售8156套。在11个街道运行社区服务管理平台,建成60个“一刻钟社区服务圈”,新增养老床位1690张。在全面落实25件区级实事的基础上,在街乡、社区各个层面深入为民办实事,通过维修小区道路、治理路面积水、设立便民菜站等,为群众解决出行难、买菜难等实际问题,群众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