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重大项目>>项目介绍

北京市朝阳循环经济产业园已建设项目介绍

日期:2010-02-26 17:29 来源:朝阳循环经济产业园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朝阳区高安屯卫生填埋场于2002年8月开工建设,2002年底一期工程完工并投入使用,2003年完成二期工程建设。高安屯卫生填埋场总库容量892万立方米,工程由市、区两级政府投资建设,总投资1.5亿元。高安屯卫生填埋场的建设也建设创下了当时国内的3项第一:一是率先采用了膨润土垫代替粘土技术,增加了库容量;二是率先采用高密度聚乙烯膜双层防渗技术,确保垃圾产生的渗沥液不渗出,确保填埋场周边地下水的安全;三是率先实现了当年设计,当年施工,当年投入使用,工期短、建设速度快创下国内第一。
    渗沥液处理系统是卫生填埋场的重要配套设施之一。高安屯卫生填埋场渗沥液处理系统引进德国维尔利公司的膜生化法处理工艺,处理过程通过硝化反硝化、超滤、纳滤、反渗透等技术,使排放水达到北京市二级限值。高安屯卫生填埋场渗沥液处理系统一期工程每日处理能力为200吨,已于2005年12月投入使用。随着近年来进场垃圾量的增长,渗沥液处理系统二期工程于2008年下半年建设完成,目前处于试运行阶段。二期工程日处理能力为350吨,它的建成,使高安屯卫生填埋场渗沥液处理能力达到550吨/天,基本满足了进场垃圾量增长所需配套处理设施的要求。渗沥液处理系统每天处理后的渗沥液,除可以达标排放外,还能产生部分中水回用,在园区绿化、道路降尘等方面发挥功效。
    填埋气收集利用系统是卫生填埋场的另一重要配套设施。高安屯卫生填埋场填埋气收集利用系统核心设备引进德国发电机组,一期工程已2007年上半年建成投入运行,每小时发电量500千瓦。目前,二期工程也已建成,每小时发电能力500千瓦,正在试运行阶段。按照规划,工程将分三期进行建设,工程整体建成后,装机容量可达每小时4500千瓦。填埋气作为一种可循环利用资源,一方面可以用来发电,一方面还可以利用余热进行供暖,变废为宝。高安屯卫生填埋场填埋气收集利用系统一、二期工程建成后,已能够满足渗沥液处理车间及场区照明设备用电需要,已实现自2007年冬季利用余热为部分场区供暖。
    此外,在朝阳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高安屯卫生填埋场的其他配套设施也日臻完善。2006年,朝阳区政府投资,陆续完成高安屯卫生填埋场变配电室、修理车间和停车场建设,使填埋场场区环境明显改观。2006年5月,高安屯卫生填埋场双向电子地衡称重系统投入使用,该系统可实现网上查询和统计数据自动上报等功能,使高安屯卫生填埋场在北京市同行业率先实现了进场垃圾运输车辆称重过程自动化;同年,高安屯卫生填埋场场区监控系统建成,大大提升了高安屯卫生填埋场的现代化管理水平。2007年,区政府投资建设朝阳区高安屯卫生填埋场空气监测系统,设置监测点对高安屯卫生填埋场空气质量进行24小时实时监控,将监测数据上传垃圾处理中心业务管理人员,该系统已于2008年3月建成投入使用。随着堆体高度的增加,2008年底,高安屯卫生填埋场防雷工程建设完工,有效提升了填埋场的安全运行水平。
    高安屯垃圾焚烧发电厂。高安屯垃圾焚烧发电厂是北京市第一家,也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亚洲单线最大的项目。该项目采用BOT模式,由美国金州环境集团投资建设,项目总投资8.2亿元,设计日处理生活垃圾1600吨,产生的余热每年可发电2.2亿度。高安屯焚烧发电厂采用炉排炉焚烧技术,主要设备由日本、德国引进,尾气净化系统采用完全燃烧+活性碳吸附,及脱硝处理工艺,严格控制二恶英等有害气体的排放,确保尾气排放符合国家及北京市地方标准。垃圾焚烧处理技术可有效节约土地和水资源,实现垃圾减容减量,同时可避免填埋过程中产生的气味污染。高安屯垃圾焚烧发电厂于2008年7月建成点火,目前处于调试运行阶段,已在朝阳区垃圾处理的减量化、资源化方面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高安屯医疗废物焚烧厂。北京有医疗卫生机构5千多家,病床7万多张,日产医疗废物40余吨。为使医疗废物得到安全妥善处置,避免医疗废物混入生活垃圾,对居民群众造成健康威胁,根据《北京市生活垃圾治理白皮书》,市、区政府在高安屯投资建设了医疗废物处置厂,高安屯医疗废物处理厂设计处理能力40吨,2006年3月1 日开始点火运营项目采用回转窑焚烧技术,总投资近8000万元人民币,是目前国内设计、建设标准较高的一座医疗废物集中焚烧处置厂。它的建成使用,标志着北京市医疗废物处理事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