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安屯填埋场应急预案2019
第一章 总则
1.1编制目的
为防止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规范企业安全生产事故应急管理和应急响应程序,迅速有效地控制和处置发生的事故,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环境破坏、社会影响,制定本应急预案。
1.2编制依据
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4)《北京市安全生产条例》
(5)《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6) 《生产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7)《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8)《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等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制定本预案。
1.3适用范围
本应急预案适用于高安屯卫生填埋场,所发生的预防火灾事故、预防触电和雷击事故、雨季防汛、危险化学品使用管理、防水污染及臭气环境污染、重点部位重大事故的预防、预防边堤堆体坍塌(滑坡)事故及其他相关事故。
1.4应急预案体系
本应急预案体系包括:
(1)火灾事故现场处置应急预案
(2)机械伤害事故现场处置应急预案
(3)雷击事故现场处置应急预案
(4)雨季防汛现场处置应急预案
(5)触电事故现场处置应急预案
(6)机动车辆伤害事故现场处置应急预案
(7)危险品使用突发事故现场处置应急预案
(8)边堤堆体坍塌(滑坡)事故现场处置应急预案
(9)有限空间作业事故现场处置应急预案
(10)极端天气生产运行应急预案
(11)职工职业病公共卫生防治应急预案
(12)防水污染事故应急预案
(13)防臭气污染环境事故应急预案
(14)公共事件维稳应急预案
(15)急病管理应急预案
1.5应急工作原则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防消结合;以人为本、统一指挥、协调配合、立足自救;反应快捷、企业自救与专业救援相结合等。
第二章 组织机构 危险性分析
2.1危险性分析
2.1.1企业概况
(1)企业地址:朝阳区金盏乡高安屯村北
(2)地理位置及周边情况
高安屯卫生填埋场地处马各庄村的东南方向,西边面临马各庄东路公路、北边面临村民住宅、东边为通州区、南边为五里桥。
(3)职工人数:现有职工90人,其中85人属填埋场,5人属园区内公司管理。
(4)隶属关系:北京市朝阳区循环经济产业园管理中心
(5)消防设施设置情况
高安屯卫生填埋场设置消防沙箱3处、消防器材水基型灭火器380具、二氧化碳灭火器60具、消防推车16个。
2.1.2危险源与风险分析
填埋区、干路清扫可能发生机械伤害事故;库房、锅炉房、沼气发电车间、火炬、填埋区可能发生的火灾事故;配电室、公共电器设施、填埋区可能发生触电及雨天雷击事故;起重伤害事故、污水污染及气体污染。易发生事故的部位有填埋区、锅炉房、配电设施、发电车间、污水处理车间、库房、油库、修理车间、吊装岗位、南北提升泵井等。
2.2应急组织体系,应急指挥部、小组与职责
2.2.1应急组织体系
2.2.2工作机构
(1)总指挥:负责事故应急指挥工作,宣布启动预案,对特殊情况进行紧急决断等。
(2)副总指挥:协助总指挥下达应急命令,协调事故现场抢救工作。
(3)成员:根据分工,做好事故应急具体工作。
(4)应急指挥部下设应急指挥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三层综合办公室。设专人24小时值班(6541 8890)。
(5)接到事故报警后,值班人员及时向应急指挥部总指挥、副总指挥报告。
(6)事故发生时,负责判断并启动相应的应急处置方案。
2.2.3应急指挥部职责
(1)接受上级部门、当地政府应急救援中心的领导落实指令。
(2)组织本单位安全生产检查及时消除各类安全事故隐患。
(3)组织制定本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
(4)担负专业部门到达事故现场前,各类事故的应急抢救指挥工作。
(5)配合专业部门进行事故现场的应急抢救工作。
(6)及时准确向有关部门报告安全生产事故。
(7)组织对应急预案处置方案的演练,补充完善本单位应急预案。
(8)总指挥不在的情况下,由副总指挥进行事故现场应急指挥工作。
2.2.4抢救机构
根据危险程度、危险部位等情况,设置多个抢救组或将有关小组合并,明确其相应的职责。
(1)通讯联络组
组长:刘竞13521270321
组员: 刘畅 谷维娜 康艳芳
职责:负责与各应急小组及对外有关部门的通讯联络和情况通报。负责信息的宣传和报送。
(2)抢险一组
组长:周 明 13911309786
组员:刘金动 吕宝新 尹宝来 尹宝生
职责:负责在事故发生第一时间奔赴现场,组织救援、抢救物资、控制灾情等抢险工作。
(3)抢险二组
组长:张明明
组员:园区全体保安员
职责:负责在事故发生第一时间奔赴现场,组织救援、抢救物资、控制灾情等抢险工作。
(4)保卫疏散组
组长:周勇 13911037310
组员: 于文起 池振禄 刘玉彪 贾作江 何永录
职责:事故现场的警戒保卫工作,防止无关人员进入事故现场,维持现场秩序,看守抢救出来的物资。负责引导各部位人员有秩序地进行疏散。
(5)抢救组
组长:池双喜15201576796
组员: 董秀军 绳燕燕 郭红云 田金月
职责:抢救受伤人员并进行救护,配合医务人员救护受伤人员及护送受伤人员就医。
(6)物资供应组
组长:张晨雨13488763892
组员: 刘赛 李杰华
职责:对事故现场所需各种器材、工具及其他物品的供应调配。
(7)善后处理组
组长:绳泽枫 13611096348
组员:崔喜斌 熊合作 胡志武 刘春生
职责:负责事故后的善后总结工作。
第三章 预防与预警
3.1危险源控制
3.1.1对危险源监测监控的方式
(1)各个部门设有一名安全员负责日常巡视检查,场设立安全检查组及督查组。
(2)认真做好危险部位、设备、设施的检查工作。
3.1.2事故预防措施
(1)认真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
(2)及时整改治理安全生产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隐患。
(3)保证消防设备、设施、消防器材的使用有效。
(4)对设备、设施的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以及安全管理上的缺陷,应及时进行整改,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并逐级上报。
(5)加强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安全生产意识,掌握安全技术技能,提高对事故的应急能力。
(6)加强对设备的维护保养,防止跑、冒、滴、漏及确保安全防护装置的完好无缺损。
(7)在易燃易爆场所,不得使用非防爆电器,在警戒区域内,设立醒目便于公众识别的安全警示标志。
3.2预警行动
(1)制定并落实安全生产检查、巡查制度,逐级落实责任人。
(2)发现易发生事故的隐患立即排除。
(3)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事故,做到早发现、早处置、早报告。
(4)事故发生后,第一发现人立即向单位负责人报告,并尽可能阻止事故的蔓延扩大。
(5)现场负责人应用最快速度通知指挥部成员到现场,及时启动应急预案。
3.3信息报告与处置
(1)应急指挥办公室值班人员,接到事故信息及时通知指挥部人员到达事故现场。
(2)事故发生后,如事态继续发展扩大,指挥部立即上报上级各主管部门和安监局等。
(3)指挥办公室通知各应急小组奔赴现场,启动相应应急预案,开展组织救援。
3.4通报内容
(1)事故发生单位概况
(2)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故现场情况
(3)事故的简要经过
(4)事故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
(5)已采取的应急措施
(6)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
第四章 应急处置方案
4.1火灾事故现场处置应急预案
4.1.1制定目的
为了加强场区安全管理,避免、减少火灾事故发生,提高场区防火、防爆的综合能力,确保事故发生后,应急处置工作能及时、高效、有序地进行,人员、责任、物资、设备及时到位,充分发挥应急指挥小组应有作用,保护场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特制定本案。
4.1.2处置原则
我场遵循“防治结合、预防为主、救人重于救火,先控制后消灭”的基本处置原则。
4.1.3预防与预警
(1)严禁在填埋场的防火、防爆区内吸烟;严禁在填埋区做易产生火花的砸、碰等行为。凡是在生产区域内吸烟的人员处以500元罚款(含在车内吸烟者)。
(2)填埋区集气管网五米之内严禁无关人员靠近(正在填埋外的区域除外)。严禁在沼气口及其周围覆盖和堆放物品,阻碍沼气扩散,加大对沼气管网的检测力度,对沼气浓度较大的管网树立明显的警告标志。
(3)现场作业的机械设备和场区重点防火、防爆区域必须配备灭火器材。场区内灭火器材登记备案,按月检查,补充更新,消除火灾隐患。
(4)每年至少举办一次消防安全知识培训,培训人员覆盖场区全部工作人员,可使用问卷、问答比赛等多种形式提高员工消防意识,杜绝安全隐患。
4.1.4物资准备
(1)消防沙
(2)水基型灭火器
(3)二氧化碳灭火器
(4)水车
4.1.5处置程序
(1)所有职工应熟记场区报警电话,掌握灭火器材使用方法。当发现火灾征兆时,如电源线产生火花、有烟气异味等,应在第一时间拨打应急指挥办公室电话,报警时应说明火灾地点、起火原因、火势大小及是否有伤亡事故。现场人员应在不危及自身安全的情况下正确使用灭火器材进行救援、灭火,防止火情进一步扩大。
(2)应急指挥办公室接到报警电话后立即向应急总指挥汇报情况,并根据火灾具体情况酌情通知抢险组、通讯联络组、保卫疏散组、抢救组、物资供应组奔赴现场组织救援。
(3)若火情在可控范围内则由抢险组组长指挥迅速组织扑救火灾,抢险组应按照平时训练各司其职,相互配合投入救援,救火时应随时谨记“救人重于救火,先控制后消灭”的原则。保卫疏散组负责设立警示牌、警戒线等隔离现场;抢救组负责抢救受伤人员;物资供应组负责提供灭火设备、水源、急救药品等物资。
(4)若事故现场火情严重或继续蔓延扩大超出抢救组可控范围,通讯联络组应立即拨打火警电话119向公安消防机构报火警,及向有关部门报告,派人接应消防车辆,并随时与各救援小组保持联系。如已有报警人员,做好信息的对接工作,保持应急指挥部与专业消防人员的联系。抢险组在消防人员到达事故现场之前,应继续根据不同类型的火灾,采取不同的灭火方法,加强冷却,撤离周围易燃可燃物品等办法控制火势。消防人员到达事故现场后,听从指挥积极配合专业消防人员完成灭火任务。
(5)特别注意事项
电气设备应首先切断供电线路及电气设备电源。扑救电气火灾,可选用卤代烷1211灭火器和干粉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不得使用水、泡沫灭火器灭火。灭火人员应穿绝缘鞋、戴绝缘手套,防毒面具等措施加强自我保护。
4.1.6受伤人员急救措施
(1)被救人员衣服着火时,可就地翻滚,用水或毯子、被褥等物覆盖方式灭火,伤处的衣、裤、袜应剪开脱去,不可硬行撕拉,伤处用消毒纱布或干净棉布覆盖,并立即送往医院救治。
(2)对烧伤面积较大的伤员要注意呼吸,心跳的变化,必要时进行心脏复苏。
(3)对有骨折出血的伤员,应作相应的包扎,固定处理,搬运伤员时,以不压迫伤面和不引起呼吸困难为原则。
(4)抢救受伤严重或在进行抢救伤员的同时,应及时拨打急救中心电话(120),由医务人员进行现场抢救伤员的工作,并派人接应急救车辆。
4.1.7善后处理
(1)灭火结束后,保卫疏散组做好现场保护工作,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的调查处理工作,并做好伤亡人员的善后处理。调查处理完毕后,经有关部门同意,立即组织人员进行现场清理,尽快恢复生产经营活动。
(2)善后处理组在事故发生后24小时内写出事故书面报告。事故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a.事故发生时间、地点、及单位名称;b.事故简要经过、伤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c.事故性质及发生原因;d.事故抢救处理的情况及采取的措施;e.需要有关部门和单位协助的有关事项;f.事故报告单位、签发人和报告时间。
4.2机械伤害事故现场处置应急预案
4.2.1制定目的
为了加强场区安全管理,避免、减少机械伤害事故发生,提高场区综合作战能力,确保事故发生后,应急处置工作能及时、高效、有序地进行,人员、责任、物资、设备及时到位,充分发挥应急指挥小组应有作用,保护场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特制定本案。
4.2.2处置原则
我场遵循“防治结合、预防为主、加强设备管理、注重维护保养”的基本处置原则。
4.2.3危害程度分析
机械伤害,易发生撞伤、碰伤、绞伤、咬伤、打击、切削等伤害,会造成人员手指绞伤、皮肤裂伤、骨折,严重的会使身体被卷入轧伤致死或者部件、工件飞出,打击致伤,甚至会造成死亡。
起重机械是指用于垂直升降或者垂直升降并水平移动重物的机电设备,其范围规定为额定起重量大于或等于0.5吨的升降机,额定起重量大于或等于1吨,且提升高度大于或等于2米的起重机,以及承重式固定的电动葫芦等。起重机械运行范围较大,活动空间大,吊运载荷变化大,暴露的活动部位较多,作业环境复杂,如果发生脱绳、吊物脱落、断绳、吊钩断裂、操纵系统失灵、安全装置失灵、电器损坏等,易造成设备损坏及人员伤亡事故。
4.2.4预防与预警
(1)建立全场重型机械设备档案,设专人管理机械设备维护保养记录,定期维护检查,机械设备不得带病运转。起重机械使用前需在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建立设备档案,根据检测期限,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其进行检测。起重机械操作系统安全装置需保持灵敏有效。
(2)加强机械使用宣传教育培训,提高安全生产技能和自我防护意识。教育培训可采用培训班、宣传栏、知识竞赛、安全工作会议、班组会等多种形式。
(3)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考试合格上岗。制定起重机械安全操作规程,操作人员认真学习,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正确使用和穿戴劳动防护用品,用工具操作的部位,不得用手代替工具操作。
(4)机械传动、转动部位加装可靠防护装置,防护装置不得任意拆除。在机械装备周围、起重机械操作现场设立明显警示牌或防护线,严禁无关人员靠近。
(5)机械操作或施工现场配备必要的消毒药品和急救用品,确保发生机械伤害事故时应急所需。
4.2.5物资准备
(1)应急救援汽车
(2)担架
(3)氧气袋
(4)为通畅呼吸道、包扎、止血、固定等必须的急救设备和药品
4.2.6处置程序
(1)事故发生时,第一发现人应立即关闭运转机械,保护现场,即刻向应急指挥办公室汇报。应急指挥办公室接到报警电话后立即向应急总指挥汇报情况,并根据事故具体情况酌情通知抢救组、通讯联络组、保卫疏散组、物资供应组奔赴现场组织救援。
(2)抢救组立即对伤者进行包扎、止血、止痛、消毒、固定等临时措施,防止伤情恶化。如有断肢等情况,及时用干净毛巾、手绢、布片包好,放在无裂纹的塑料袋或胶皮袋内,袋口扎紧,在口袋周围放置冰块等降温物品,不得在断肢处涂酒精、碘酒及其他消毒液。保卫疏散组负责设立警示牌、警戒线等隔离现场,疏散无关人员;物资供应组负责提供急救药品等物资;通讯联络组迅速拨打120求救和送附近医院急救,断肢随伤员一起运送。
(3)如现场情况超出抢救组可控范围,如受伤人员被困等,通讯联络组迅速拨打119电话向公安部门请求支援,并派人接应,并随时与各救援小组保持联系。
4.2.7受伤人员急救措施
(1)创伤出血者迅速包扎止血,送往医院救治。
(2)发生断指立即止血,尽可能做到将断指冲洗干净,用消毒敷料袋包好,放入装有冷饮的塑料袋内,将断指与伤者立即送往医院。
(3)肢体骨折,固定伤肢,避免不正确的抬运,送往医院。
(4)肢体卷入设备内,立即切断电源,如果肢体仍被卡在设备内,不可用倒转设备的方法取出肢体,妥善的方法是拆除设备部件,无法拆除拨打119报警。
(5)人员被压在重物下面,立即采取搬开重物或用起重工具、机械吊起重物,将受伤人员转移到安全地带,进行抢救。或拨打119电话进行现场拆除起重机械、吊运重物的救援工作。
(6)发生触电,立即切断起重机械电源,而后抢救触电人员。
(7)受伤人员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
(8)受伤者伤势较重或无法现场处置,立即拨打120急救中心电话。
4.2.8善后处理
当突发事件处置得当后,善后处理组24小时内根据事件的发生原因和处置过程做出全面地总结报告,发生意外事故,无论是机械事故还是人身伤害事故,应按规定及时向上级部门和领导呈报,不得迟报、瞒报。注意保护好事故现场,以便对事故进行调查。事故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a.事故发生时间、地点、及单位名称;b.事故简要经过、伤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c.事故性质及发生原因;d.事故抢救处理的情况及采取的措施;e.需要有关部门和单位协助的有关事项;f.事故报告单位、签发人和报告时间。
4.3雷击事故现场处置应急预案
4.3.1制定目的
随着夏季的到来雷电天气不断加剧,我场填埋区堆体高度不断增加,导致雷击事故发生的隐患逐步上升。为了加强场区安全管理,避免、减少雷击事故发生,提高场区综合作战能力,确保事故发生后,应急处置工作能及时、高效、有序地进行,人员、责任、物资、设备及时到位,充分发挥应急指挥小组应有作用,保护场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特制定本案。
4.3.2处置原则
我场遵循“防治结合、预防为主、宣传教育为辅、防患于未然”的基本处置原则。
4.3.3预防与预警
(1)加强防雷宣传教育培训,提高自我防护意识。教育培训可采用培训班、宣传栏、知识竞赛、安全工作会议等多种形式。
(2)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持证上岗。制定带电作业安全操作规程,操作人员认真学习,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认真检查绝缘工具、绝缘服装,严禁超期使用。
(3)严禁雷电天气上填埋堆体作业。堆体合理安排避雷设施,如避雷针、避雷网等。
(4)在重点防雷或带点区域设立明显警示牌,严禁接触带电裸线、地线、带电(漏电)设备等;严禁接触高压电线;严禁使用不安全电器。
(5)日常工作中,无关人员远离移动式避雷车。
4.3.4物资准备
(1)防雷击警示标志
(2)避雷针
(3)避雷网
(4)移动式避雷车
4.3.5处置程序
(1)发生雷击事故后,现场第一发现人立即向应急指挥办公室报警,应急指挥办公室接到报警电话后立即向应急总指挥汇报情况,并根据雷击事故具体情况酌情通知抢险组、通讯联络组、抢救组、保卫疏散组、物资供应组奔赴现场组织救援。
(2)抢险组应尽快将受伤人员转移到安全地方并依据受伤情况进行救治;保卫疏散组负责设立警示牌、警戒线等隔离现场,疏散无关人员;抢救组负责抢救受伤人员,物资供应组负责提供急救药品等物资。
(3)遇有重伤人员,通讯联络组应及时拨打120或999急救电话,派人接应急救车辆,并随时与各救援小组保持联系。
4.3.6受伤人员急救措施
(1)触电者未失去知觉时,应放在空气流通,温暖处休息。
(2)触电者已失去知觉时,但呼吸和脉搏均未停止时,应放在平坦通风处,解开衣裤,使其呼吸不受阻碍,同时用毛巾摩擦全身,使其发热。
(3)触电者已失去知觉呼吸困难时,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人工呼吸时要将触电者的头部尽量后仰,鼻孔朝天,使舌根不阻挡气流。抢救受伤较重的伤员,在抢救的同时,及时拨打急救中心电话,由医务人员救治伤员。
4.3.7善后处理
当突发事件处置得当后,善后处理组24小时内根据事件的发生原因和处置过程做出全面地总结报告,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并为以后的工作积累经验。事故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a.事故发生时间、地点、及单位名称;b.事故简要经过、伤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c.事故性质及发生原因;d.事故抢救处理的情况及采取的措施;e.需要有关部门和单位协助的有关事项;f.事故报告单位、签发人和报告时间。
4.4雨季防汛现场处置应急预案
4.4.1制定目的
在雨季来临之际,为了加强场区安全管理,确保雨季防汛抢险工作的常启动,避免、减少水灾事故发生,提高场区综合作战能力,确保事故发生后,应急处置工作能及时、高效、有序地进行,人员、责任、物资、设备及时到位,充分发挥应急指挥小组应有作用,保护场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特制定本案。
4.4.2处置原则
我场遵循“防治结合、预防为主、坚持雨污分流、加强排水建设”的基本处置原则。
4.4.3预防与预警
(1)提前做好雨污分流,减少雨水渗入堆体内部,保证污水处理车间正常运行。
(2)加强场区排水建设,对场内全部排水沟进行清理,完善排水系统,确保排水畅通,做到场内无积水,物资无浸泡和无雨水冲刷。
(3)设专人负责收集天气预报,遇强降雨天气提前利用电话、广播、短信等媒介通知抢险组,做好防汛准备工作,重点对配电室、试验室、发电机房和施工现场用电等重点区域加强监管力度,抢险组成员24小时待命。
4.4.4物资准备
(1)推土机
(2)铲车
(3)挖掘机
(4)大型土方运输车
(5)封闭式物资运输车
(6)抽水泵
(7)草袋子
(8)铲锹
(9)防雨衣
4.4.5处置程序
(1)突发洪水及水倒流事故后,现场第一发现人立即向应急指挥办公室报警。应急指挥办公室接到报警电话后立即向应急总指挥汇报情况,并根据水灾具体情况酌情通知抢险组、通讯联络组、保卫疏散组、抢救组、物资供应组奔赴现场组织救援。
(2)抢险组观察险情发生发展态势尽自己所能抢救灾情,及时切断电源、气源,防止发生意外事件,特别是注意人身安全,避免伤亡事故发生;通讯联络组即刻与地方防汛抗洪抢险有关单位取得联系,争取当地防汛抗洪有关单位的支持和协助;保卫疏散组负责设立警示牌、警戒线等隔离现场,严禁无关人员入内,疏散受灾区域群众;抢救组负责抢救受伤人员;物资供应组负责提供车辆、抽水泵、急救药品等物资。
4.4.6善后处理
当突发事件处置得当后,善后处理组24小时内根据事件的发生原因和处置过程做出全面地总结报告,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并为以后的工作积累经验,预防雨季类似突发事件的发生。事故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a.事故发生时间、地点、及单位名称;b.事故简要经过、伤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c.事故性质及发生原因;d.事故抢救处理的情况及采取的措施;e.需要有关部门和单位协助的有关事项;f.事故报告单位、签发人和报告时间。
4.5触电事故现场处置应急预案
4.5.1制定目的
触电事故是供电、用电单位常见事故,从触电者的最终伤害程度来看,当触电者抢救及时、方法正确是极有可能获救的。为了加强场区安全管理,避免、减少触电事故发生,提高场区综合作战能力,确保事故发生后,应急处置工作能及时、高效、有序地进行,人员、责任、物资、设备及时到位,充分发挥应急指挥小组应有作用,保护场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特制定本案。
4.5.2处置原则
我场遵循“防治结合、预防为主、注重宣传、加强培训”的基本处置原则。
4.5.3危害程度分析
(1)定义
触电事故是电流通过人体或带电体与人体间发生放电而引起人体的病理、生理效应所造成的人身伤害事故。触电事故类型可分为电击事故和电伤事故,一般多发生在每年空气湿度较大的7、8、9 三个月。
(2)触电伤害的危害程度
当流经人体电流大于10mA时,人体将会产生危险的病理生理效应,并随着电流的增大、时间的增长将会产生心室纤维性颤动,仍至人体窒息(“假死”状态),在瞬间或在立即内就夺去人的生命。
当人体触电时,人体与带电体接触不良部分发生的电弧灼伤、电烙印,随着由于被电流熔化和蒸发的金属微粒等侵入人体皮肤引起的皮肤金属化。这此伤害会给人体留下伤痕,严重时也可能致人于死命。
4.5.4预防与预警
(1)使用按照国家有关规范设计、安装的用电设备,建立全场用电设备档案,设专人负责管理场区用电安全工作,定期对场区内所有用电线路及设备进行检查,及早发现问题,并责成负责部门予以维修。
(2)加强用电宣传教育培训,提高安全生产技能和自我防护意识。教育培训可采用培训班、宣传栏、知识竞赛、安全工作会议、班组会等多种形式。
(3)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考试合格上岗。制定用电设备安全操作规程,操作人员认真学习,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非电工人员严禁安装、接拆电气用电设备及用电装置。
(4)在有触电危险的处所设立明显警示牌或防护线,严禁无关人员靠近。大型用电设备的金属外壳采用保护接地措施。
(5)加强监督管理,严格对不同的环境下的安全电压进行检查。带电体之间、带电体与地面之间、带电体与其它设施之间、工作人员与带电体之间必须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进行隔离防护。供电系统正确采用接地系统,工作零线和保护零线区分开。用电线路设两级漏电保护。漏电保护装置必须定期进行检查。
4.5.5处置程序
(1)事故第一发现人应迅速者采取措施使触电者脱离电源。
a.低压触电事故脱离电源方法
立即拉掉开关、拔出插肖,切断电源。如电源开关距离太远,用有绝缘把的钳子或用木柄的斧子断开电源线。用木板等绝缘物插入触电者身下,以隔断流经人体的电流。用干燥的衣服、手套、绳索、木板、木桥等绝缘物作为工具,拉开触电者及挑开电线使触电者脱离电源。
b.高压触电事故脱离电源方法
立即通知有关部门停电。戴上绝缘手套,穿上绝缘鞋用相应电压等级的绝缘工具拉开开关。抛掷一端可靠接地的裸金属线使线路接地;迫使保护装置动作,断开电源。
c.注意事项
救护人不可直接用手或其它金属及潮湿的构件作为救护工具,而必须使用适当的绝缘工具。救护人要用一只手操作,以防自己触电。
防止触电者脱离电源后可能的摔伤。特别是当触电者在高处的情况下,应考虑防摔措施。即使触电者在平地,电要注意触电者倒下的方向,注意防摔。
如事故发生在夜间,应迅速解决临时照明,以利于抢救,并避免扩大事故。
(2)事故第一发现人派专人看护现场,立即拨打120急救中心,并上报应急指挥办公室。
(3)应急指挥办公室接到报警电话后立即向应急总指挥汇报情况,并根据事故具体情况酌情通知抢救组、保卫组、物资供应组奔赴现场组织救援。抢救组负责抢救受伤人员;保卫疏散组维护现场秩序,疏散无关人员,保证现场空气流通,避免再次发生触电事故;物资供应组负责提供急救药物等物资。
4.5.6受伤人员急救措施
(1)当触电者脱离电源后,应根据触电者的具体情况,迅速采取对症救护。
(2)触电者伤势不重,应使触电者安静休息,不要走动,严密观察并请医生前来诊治或送往医院。
(3)触电者失去知觉,但心脏跳动和呼吸还存在,应使触电者舒适、安静地平卧,周围不要围人,使空气流通,解开他的衣服以利呼吸。同时,要速请医生救治或送往医院。
(4)触电者呼吸困难、稀少,或发生痉挛,应准备心跳或呼吸停止后立即作进一步的抢救。
(5)如果触电者伤势严重,呼吸及心脏停止,应立即施行人工呼吸和胸外挤压,并速请医生诊治或送往医院。在送往医院途中,不能终止急救。
4.5.7善后处理
(1)积极配合电力、公安部门进行调查,并按其要求如实提供有关材料和物品;总结经验教训,查缺补漏,杜绝隐患。必要时对事故和损坏的责任人追究责任。
(2)善后处理组在事故发生后24小时内写出事故书面报告。事故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a.事故发生时间、地点、及单位名称;b.事故简要经过、伤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c.事故性质及发生原因;d.事故抢救处理的情况及采取的措施;e.需要有关部门和单位协助的有关事项;f.事故报告单位、签发人和报告时间。
4.6机动车辆伤害事故现场处置应急预案
4.6.1制定目的
为了加强场区安全管理,规范机动车辆使用,避免、减少机动车辆事故发生,确保事故发生后,应急处置工作能及时、高效、有序地进行,人员、责任、物资、设备及时到位,充分发挥应急指挥小组应有作用,保护场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特制定本案。
4.6.2处置原则
我场遵循“防治结合、预防为主、加强档案管理、注重宣传教育”的基本处置原则。
4.6.3危害程度分析
(1)定义
机动车辆事故是指行驶及作业在公共区域机动车辆。厂内机动车辆是指企业厂区范围内行驶及作业的机动车辆。
(2)危害性
机动车辆在行驶时,由于驾驶员违章操作等原因,可导致车辆对周边人员的伤害的事故,造成人员受伤,严重者可死亡。
厂内机动车辆在作业时,行驶在生产经营区的道路,进入库房等场所车辆发生故障,驾驶员违章行驶作业等原因,可导致车辆对周边人员的伤害的事故,造成人员受伤,严重者可死亡。
4.6.4预防与预警
(1)建立全场内部机动车辆及私家车辆档案,配备机动车辆通行证(含普通通行证和临时通行证),设专人管理机动车辆进出场区记录,严禁无关人员进场。
(2)设专人管理内部车辆维护保养记录,确保车辆定期维护保养,损坏车辆及时责成有关部门维修,不得带病行驶,不得使用报废车辆。
(3)加强机动车辆安全宣传教育培训,提高场区员工自我防护意识。教育培训可采用培训班、宣传栏、知识竞赛、安全工作会议、班组会等多种形式。
(4)驾驶人员应持有效证件方可从事机动车辆驾驶作业。驾驶人员应持有效特种作业操作证方可从事厂内机动车辆驾驶作业。制定特种作业车辆操作规程,驾驶人员需严格遵守交通法规及操作规程。
4.6.5处置程序
(1)机动车辆发生事故后,驾驶员应立即停车,在车后50米处设立明显警示牌,保护现场,防止发生其他事故,并拨打应急指挥办公室报告情况。如发生人员伤亡事故,驾驶员立即拨打急救中心电话(120或999)抢救伤者,并向交通部门报案(122)。
(3)应急指挥办公室接到报警电话后立即向应急总指挥汇报情况,并根据事故具体情况酌情通知抢救组、保卫疏散组、物资供应组奔赴现场组织救援。抢救组负责抢救受伤人员;保卫疏散组负责设立警示牌、警戒线等隔离现场,疏散无关人员;物资供应组负责提供急救药品等物资。
(4)如发生重伤、死亡事故,保卫疏散组注意保护好现场,配合上级部门进行事故调查。
4.6.6受伤人员急救措施
(1)受伤人员肢体骨折,采取伤肢固定措施,有出血采取止血措施,立即送往医院救治。
(2)受伤人员压在运载物资下面,立即搬开货物,抢救受伤人员。
4.6.7善后处理
善后处理组在事故发生后24小时内写出事故书面报告。事故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a. 事故发生时间、地点、肇事驾驶员及单位或车主名称;b.事故简要经过、伤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c.事故性质及发生原因;d.事故抢救处理的情况及采取的措施;e.需要有关部门和单位协助的有关事项;f.事故报告单位、签发人和报告时间。
4.7危险品使用突发事故现场处置应急预案
4.7.1制定目的
为了加强场区安全管理,规范危险化学品使用,避免、减少危险品使用突发事故发生,确保事故发生后应急处置工作能及时、高效、有序地进行,人员、责任、物资、设备及时到位,充分发挥应急指挥小组应有作用,保护场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特制定本案。
4.7.2处置原则
我场遵循“防治结合、预防为主、加强档案管理、坚持规范操作”的基本处置原则。
4.7.3危害程度分析
(1)工业用危险化学品种类及理化特性
a.消泡剂:油性液体、有一定稠度。可生化,不易挥发、不易 燃,无腐蚀性,溶于水和有机溶剂,不可食用。
b.工业硫酸:浓度为30%,强氧化性、有腐蚀性。溶于水,不易挥发、不燃烧。易与金属发生化学反应。用于生化反应酸碱度调整。
c.磷酸:浓度为75%,是中强酸,具有强氧化性,有腐蚀性,溶于水,不易挥发,不燃烧,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用于生化污泥营养的补充。
d.液碱:30%氢氧化钠溶液,是强碱,有腐蚀性,溶于水,不易挥发,不燃烧,用于生化污泥酸碱度的调整。
e.阻垢剂:不易挥发、不燃烧,无腐蚀性,溶于水和有机溶剂,不可食用。
f.化学清洗剂:分为酸性清洗剂和碱性清洗剂两类。具有一定的腐蚀性,溶于水,不易挥发、不燃烧。
(2)危险源
a.工业用化学药剂储罐、输送管路、各类阀门、连接法兰等出现破裂、损坏、工业用化学药剂泄露、喷溅。
b.设备、设施操作和维护维修时,违章作业。
c.不可抗力侵害
(3)危害性
工业用化学药剂中有些具有较强的氧化性与腐蚀性,如果发生泄漏、喷溅将造成人员化学烧伤、设备腐蚀、财产损失、环境破坏。
4.7.4预防与预警
(1)建立场区危险化学品、化学品使用设备档案,设专人管理危险化学品、化学品使用设备购进、储存、使用记录,严禁无关人员盗用危险化学品;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清洗、保养,对易损件、易老化部分定期强制更换,遇有损坏设备及时责成有关部门维修。
(2)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宣传教育培训,提高场区员工自我防护意识。教育培训可采用培训班、宣传栏、知识竞赛、安全工作会议、班组会等多种形式。
(3)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持证上岗。制定危险化学品及其使用设备安全操作规程,操作人员认真学习,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操作与检查系统时必须按相关规定做好自我防护工作,穿橡胶耐酸碱服,戴橡胶耐酸碱手套。远离易燃、可燃物。防止蒸汽泄露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碱类、胺类、碱金属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泄露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非专业操作人员严禁擅自使用专业设备。
(4)在工业用化学药剂的储存地和使用地设立明显警示牌和应急喷淋装置,确保应急喷淋装置管用、好用。
4.7.5物资准备
(1)急救小药箱
(2)防酸碱防护服和防沼气中毒面罩
(3)线手套、皮手套和橡胶手套
4.7.6处置程序
(1)如系统发生工业用化学药剂泄露、喷溅、液体泼倒,渗沥液污染水环境,第一发现人迅速远离泄漏点,退至安全距离,并向应急指挥办公室报警,说明具体情况。如已发生事故,第一发现人向应急指挥办公室报警后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打开应急喷淋装置,对伤者进行冲洗。
(2)应急指挥办公室接到报警电话后立即向应急总指挥汇报情况,并根据事故具体情况酌情通知抢险组、抢救组、保卫疏散组、通讯联络组、物资供应组奔赴现场组织救援。
(3)抢救组成员戴防酸碱面具,穿防酸碱工作服,并对伤员紧急救护;保卫疏散组负责迅速撤离泄露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设立警戒线进行隔离,严禁一切无关车辆人员进入警戒区,并立即切断警戒区内电源、停止加药泵。灭绝一切可能引发短路和火灾的隐患。
(4)由抢险组专业人员关闭相关阀门。阀门关闭后,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用木楔、堵漏或卡箍堵漏,更换加药管。随后在条件允许下进行维修。发生小量泄露时,用砂土、干燥石灰或苏打混合;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发生大量泄露时,需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所处置如喷溅在金属、电器设备上,抢险人员必须在确认断电的情况下,对设备上的残留药剂进行清洗。物资供应组负责提供防护用品、砂土石灰、急救药品等物资。
(5)若事故严重程度超出抢险组可控范围,通讯联络组应立刻拨打120,请求外援并安排相关人员到路口迎车,指引事故地点。
4.7.7受伤人员急救措施
如液体喷溅到眼睛或皮肤上应立即使用应急喷淋装置,对着药点用大量清水冲洗,冲洗后立即送医院或等待急救人员救治。
4.7.8善后处理
当突发事件处置得当后,善后处理组24小时内根据事件的发生原因和处置过程做出全面地总结报告,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并为以后的工作积累经验。事故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a. 事故发生时间、地点及单位;b.事故简要经过、伤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c.事故性质及发生原因;d.事故抢救处理的情况及采取的措施;e.需要有关部门和单位协助的有关事项;f.事故报告单位、签发人和报告时间。
4.8边堤堆体坍塌(滑坡)事故现场处置应急预案
4.8.1制定目的
边堤堆体是确保垃圾堆体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堆体受雨水冲刷、不规范作业、受内力及外力影响等都可引起坍塌(滑坡)。因此为了加强场区安全管理,预防边堤堆体坍塌事故发生,确保应急处置工作能及时、高效、有序地进行,人员、责任、物资、设备及时到位,充分发挥应急指挥小组应有作用,保护场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特制定本案。
4.8.2处置原则
我场遵循“防治结合、预防为主、注重规范作业、加强预警监控”的基本处置原则。
4.8.3物资准备
(1)挖掘机
(2)推土机
(3)斯太尔大车
(4)50铲车
(5)铁锹
(6)草袋子
4.8.4处置程序
(1)当边堤堆体发生坍塌时第一发现人立即向应急指挥办公室报警,并清楚表达坍塌地点、面积、深度等详细情况。应急指挥办公室接到报警电话后立即向应急总指挥汇报情况,并根据事故具体情况酌情通知抢险组、通讯联络组、抢救组、保卫疏散组、物资供应组奔赴现场组织救援。
(2)抢险组分析坍塌原因,制定抢修方案,调动填埋分队大型机械根据情况进行处理,抢险过程中,应注意避免发生人员伤害事件;保卫疏散组维持现场秩序,留取现场资料,设立警戒线,严禁无关人员进入警戒区;抢救组负责抢救受伤人员;物资供应组负责提供防护用品、编织袋、砂土石灰等物资。
(3)有重大情况需外部支援及时通讯联络组迅速向有关部门请求援助。
4.8.5善后处理
当突发事件处置得当后,善后处理组24小时内根据事件的发生原因和处置过程做出全面地总结报告,详细记录坍塌事件的时间、地点、原因、处理措施和机械配合情况以及抢修后的情况,做出总结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并为以后的工作积累经验,预防类似突发事件的发生。事故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a. 事故发生时间、地点及单位;b.事故简要经过、伤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c.事故性质及发生原因;d.事故抢救处理的情况及采取的措施;e.需要有关部门和单位协助的有关事项;f.事故报告单位、签发人和报告时间。
4.9有限空间作业事故现场处置应急预案
4.9.1制定目的
为了加强场区安全管理,预防有限空间作业事故发生,确保应急处置工作能及时、高效、有序地进行,人员、责任、物资、设备及时到位,充分发挥应急指挥小组应有作用,保护场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特制定本案。
4.9.2处置原则
我场遵循“防治结合、预防为主、注重规范作业、加强预警监控”的基本处置原则。
4.9.3危害程度分析
(1)定义
有限空间是指封闭或部分封闭,进出口较为狭窄有限,未被设计为固定工作场所,自然通风不良,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积聚或氧含量不足的空间。
(2)危害性
a.中毒危害:有限空间容易积聚高浓度的有毒有害物质。有毒有害物质可以是原来就存在于有限空间的,也可以是作业过程中逐渐积聚的,比较常见的有硫化氢、一氧化碳、苯、甲苯、二甲苯等。
b.缺氧危害:空气中氧浓度过低会引起缺氧。
c.燃爆危害:空气中存在易燃、易爆物质,浓度过高遇火会引起爆炸或燃烧。
(3)我场的有限空间
a.油库
b.提升泵井
c.调节池
4.9.4预防与预警
(1)制定有限空间操作规程,操作人员认真学习,严格遵守。
(2)进入有限空间工作,须两人以上在场,严禁单独入内操作。一人在泵井外进行监护观察,且分队负责人必须现场监督作业。
(3)操作人员进入泵井内操作前,应将风机开启通风半小时,避免泵井内有害气体和易燃气体聚集过多引发安全事故。通风完毕后操作人员需使用气体检测装置检测井下有害气体浓度,确认安全后方可进入。
(4)操作人员下井作业时应穿戴好防护服和负压式呼吸器、佩戴绳索系于腰间,且每五分钟与井外人员联系,确保人身安全;在井下工作人员应轮换作业,每次作业不得超过半小时。
4.9.5物资准备
(1)负压式呼吸器
(2)照明设备
(3)安全绳
(4)安全梯
4.9.6处置程序
(1)发生有限空间作业事故后,现场第一发现人立即向应急指挥办公室报警,应急指挥办公室接到报警电话后立即向应急总指挥汇报情况,并根据有限空间作业事故具体情况酌情通知抢救组、通讯联络组、保卫组、物资供应组奔赴现场组织救援。
(2)抢救组负责抢救受伤人员,救援人员进入有限空间救援前应做好自身防护,配备必要的呼吸器具、救援器材,严禁盲目施救,导致事故扩大;保卫疏散组负责设立警示牌、警戒线等隔离现场,严禁无关人员靠近;物资供应组负责提供呼吸器具、救援器材、急救药品等物资;通讯联络组负责上报上级主管单位,并时拨打120或999急救电话,派人接应急救车辆,随时与各救援小组保持联系。
4.9.7善后处理
当突发事件处置得当后,善后处理组24小时内根据事件的发生原因和处置过程做出全面地总结报告,详细记录疏散事件的时间、地点、原因、处理措施做出总结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并为以后的工作积累经验,预防类似突发事件的发生。事故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a. 事故发生时间、地点及单位;b.事故简要经过、伤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c.事故性质及发生原因;d.事故抢救处理的情况及采取的措施;e.需要有关部门和单位协助的有关事项;f.事故报告单位、签发人和报告时间。
4.10极端天气生产运行应急预案
4.10.1制定目的
为了加强场区在极端天气条件下控制异味污染的管理工作,力求达到周边群众对我场基本满意,不发生群体访事件,确保应急处置工作能及时、高效、有序地进行,人员、责任、物资、设备及时到位,充分发挥应急指挥小组应有作用,特制定本案。
4.10.2处置原则
我场遵循“防治结合、预防为主、注重规范作业、加强预警监控”的基本处置原则。
4.10.3物资准备
(1)备用发电机20千瓦
(2)吊车、铲车
(3)货车、客车
(4)水泵
(5)HDPE覆盖膜
(6)补漏胶
(7)点火油(柴油、棉丝、打火机)
(8)6号防毒面具
(9)除臭药剂(不少于3日用量)
(10)灭火器
(11)铁锹
(12)雨衣、雨鞋
(13)急救药箱
4.10.4处置程序
(1)遇暴雨、冰雹天气(24小时降水超过100毫米)
应急指挥办公室根据天气预报情况提前通知各小组成员做好应急响应准备,暴雨、冰雹天气过后立即向应急总指挥汇报情况,并根据事故具体情况酌情通知抢险组、物资供应组奔赴现场组织救援。抢险组立刻在必要区域增加抽水泵,确保各区雨水导排顺畅,抽车随时配合各区域导排,打开1号火炬旁通往市政的雨水管道口,形成两条管线,一条直接通往坝河,另一条通往市政管道。另注意启动喷雾系统(高杆除臭、高压喷雾机)喷洒化学除臭药剂,做好除臭工作。物资供应组负责提供抽水泵、抽车、雨衣、雨鞋等物资。
(2)遇大风天气(6级风力以上)
应急指挥办公室根据天气预报情况提前通知各小组成员做好应急响应准备,大风天气来临时立即向应急总指挥汇报情况,并根据事故具体情况酌情通知抢险组、物资供应组奔赴现场组织救援。发生膜掀开、刮坏现象时,物资供应组立即启动应急车辆,将备用轮胎(1000个)、土袋(500个)及素土(500方)和HDPE覆盖膜(1000平米)运输到位;抢险组负责用轮胎和土袋压盖覆盖膜,避免暴露区进一步扩大,待风停后8个工作小时内封盖好。
(3)遇降雪天气(24小时降雪超过5毫米)
应急指挥办公室根据天气预报情况提前通知各小组成员做好应急响应准备,降雪天气过后立即向应急总指挥汇报情况,并根据事故具体情况酌情通知抢险组、物资供应组奔赴现场组织救援。抢险组负责尽快铲除积雪,保持道路畅通,不影响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另注意启动喷雾系统(高杆除臭、高压喷雾机)喷洒化学除臭药剂,做好除臭工作。物资供应组负责供应铁铲、手套等物资装备。
4.10.5善后处理
预案启动结束后及时完成总结工作,查找预案启动中存在的不足,分析发生问题的原因,善后处理组在事故发生后24小时内写出事故书面报告。事故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a. 事故发生时间、地点及单位;b.事故简要经过、伤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c.事故性质及发生原因;d.事故抢救处理的情况及采取的措施;e.需要有关部门和单位协助的有关事项;f.事故报告单位、签发人和报告时间。
4.11职工职业病公共卫生防治应急预案
4.11.1制定目的
为了加强场区安全管理,科学、规范、有力地预防与控制突发职业病危害事件,快速有效地做好对受害人员的救治工作,保护劳动者健康,最大限度地减轻突发职业病危害事件的危害及其造成的损失,保证场区生产正常进行,特制定本案。
4.11.2处置原则
我场遵循“防治结合、预防为主、单位自救、现场急救与社会救援相结合”的基本处置原则。
4.11.3危害程度分析
突发职业病危害事件是指在生产或工作中职业人群一次或短时间内大量接触化学物质,引起身体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损伤,甚至危及生命的急性健康损害,即导致群发性突发职业病危害事件。突发职业病危害事件具有发病急骤、紧迫性、危险性、复杂性和灾害性等特点,造成群发性人员伤亡,严重影响生产、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4.11.4预防与预警
(1)加强填埋场日常覆盖作业工艺,尽可能缩小填埋场垃圾暴露面积,消除堆体表面渗沥液积存现象。夜间停止作业后按要求做好暴露面的覆盖。
(2)制定消毒程序,定期消毒。结合填埋场夏季消杀、臭味控制,对垃圾堆体表面部位采取喷洒消毒液措施进行消毒。
(3)按月给职工发放劳保用品,确保工作人员在工作时做好自身的防护。特殊工种岗位配备特殊的防护用品。如渗沥液车间配备防酸碱服和防沼气中毒面罩;填埋分队配备防刺穿大头鞋;沼气发电分队配备耳塞和电工鞋。
(4)可能发生突发职业病危害事件的工作场所应采用有效的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设置报警装置,配置现场急救用品、冲洗设备、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
(5)对高毒作业岗位,应当在其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预防中毒以及应急救治措施等内容。
(6)定期对工作场所的化学物质进行检测与评价,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及职业健康教育工作。
4.11.5物资准备
(1)急救小药箱
(2)防酸碱服
(3)负压式呼吸器
(4)防刺穿大头鞋
(5)耳塞和电工鞋
(6)线手套、皮手套和橡胶手套
4.11.6处置程序
(1)对于职业病突发事件发生时,应急指挥办公室实行24小时值班;填埋场内关键岗位实行24小时值班;填埋场场长、副场长、各班组负责人及关键岗位的管理人员手机保持24小时通讯畅通。24小时值班人员配备防暴通讯器材,必须24小时保持畅通。
(2)值班人员按规定使用安全方式通知应急指挥办公室,说明具体情况。应急指挥办公室接到报告后立即应及时拨打120或999急救电话请求救援,并向应急总指挥汇报情况,根据事故具体情况酌情通知抢救组、保卫疏散组、物资供应组奔赴现场组织救援。
(3)抢救组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尽最大的努力救治伤员;物资供应组做好应急响应准备,配置专门车辆分别用于运送急性职业中毒患者和疑似中毒患者;保卫疏散组建立警戒区采取有效措施协调组织相关人员及时对突发事件进行处理。
4.11.7善后处理
当突发事件处置得当后,善后处理组24小时内根据事件的发生原因和处置过程做出全面地总结报告,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并为以后的工作积累经验。事故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a. 事故发生时间、地点及单位;b.事故简要经过、伤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c.事故性质及发生原因;d.事故抢救处理的情况及采取的措施;e.需要有关部门和单位协助的有关事项;f.事故报告单位、签发人和报告时间。
4.12防水污染事故应急预案
4.12.1制定目的
为了加强场区安全管理,科学、规范、有力地预防与控制突发生产性水体污染事故,加强我场应急监测和处置能力,控制和减轻生产性水体污染事件危害,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和财产安全,特制定本案。
4.12.2处置原则
我场遵循“防治结合、预防为主、注重规范作业、加强监控管理”的基本处置原则。
4.12.3危害程度分析
(1)污染物及污染原因
水体污染,包括地表水、地下水污染,主要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氨氮、大肠菌群。
降雨量大于场区排水能力或场区排水不畅时,雨水进入渗沥液调节池和提升泵井,水满后渗沥液外溢。填埋场基底防渗层不能正常防渗,泄漏渗沥液污染地下水和土壤。
(2)危害性
水体污染主要污染土壤和地表水,目前坝河污染严重,经雨水稀释后的渗沥液各项生化指标降低,污染能力降低,水污染要靠坝河水的稀释和自净能力消除,污染的土壤要靠自净能力恢复。一旦监测到发生污染,需要请专家研究确定挽救方案。及时修补防渗层,防止渗沥液继续污染地下水,若地下水已被污染,恢复也将是长期的。
4.12.4预防与预警
(1)设专人定期抽取场区堆体地下水样,进行监测、化验、分析,确保水体污染物在正常值范围内。
(2)加强对水源井的保护工作。
4.12.5物资准备
(1)推土机
(2)挖掘机
(3)推土机
(4)斯太尔运土车
(5)备用黄土
(6)铁锹
(7)编织袋
(8)急救小药箱
4.12.6处置程序
(1)应急指挥办公室根据降雨情况或事故信息通知各小组成员做好应急响应准备,接到报警电话后立即向应急总指挥汇报情况,并根据事故具体情况酌情通知抢险组、保卫疏散组、物资供应组奔赴现场组织救援。抢险组负责用装土的编织袋填堵南、北两座提升泵井入口,抵挡住雨水进入,外围采取黄土护堤;保卫疏散组负责设立警示牌、警戒线等隔离现场,严禁无关人员靠近;物资共饮组负责提供编织袋、沙土等物资。
(2)事故发生后由应急指挥办公室确定报告时间、方式,可电话或书面报告,场只负责向上级部门区垃圾无害化处理中心报告。由处理中心向区政府、区环保局、区市政市容委等相关政府部门报告和确定向周边企业告知的时机、方法等。
4.12.7善后处理
善后处理组在事故发生后24小时内写出事故书面报告。事故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a. 事故发生时间、地点及单位;b.事故简要经过、伤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c.事故性质及发生原因;d.事故抢救处理的情况及采取的措施;e.需要有关部门和单位协助的有关事项;f.事故报告单位、签发人和报告时间。
4.13防臭气污染环境事故应急预案
4.13.1制定目的
为了加强场区安全管理,科学、规范、有力地预防与控制突发生产性臭气污染事故,加强我场应急监测和处置能力,控制和减轻生产性臭气污染事件危害,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和财产安全,特制定本案。
4.13.2处置原则
我场遵循“防治结合、预防为主、注重规范作业、加强监控管理”的基本处置原则。
4.13.3危害程度分析
大气污染,主要污染物为甲烷、一氧化碳、硫化氢、氨。这些气体不仅污染环境而且危害人的身体健康。
4.13.4预防与预警
(1)提高垃圾填埋作业标准,保证每日进场垃圾日覆盖,缩小暴露面,从而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2)确保沼气发电、火炬燃烧、渗沥液处理设备设施正常运行,沼气单体点燃器24小时有人巡视,保证正常燃烧。
(3)绿赛克公司加强除臭工作的力度,调查、研发各种除臭设备,做到立体、全方位除臭。针对不同臭源,采取不同除臭试剂和方法,尽力使场界大气物指标达标,减少臭味扰民。
(4)建立监控系统,包括渗沥液处理出水在线监控系统(实现区环保局数据实时监测)、场运行状况监控系统(区政府区环保局在线监测)、大气污染指标在线监控系统。
4.13.5物资准备
(1)负压式呼吸器
(2)急救小药箱
4.13.6处置程序
事故发生后由应急指挥办公室确定报告时间、方式,可电话或书面报告,场只负责向上级部门区垃圾无害化处理中心报告。由处理中心向区政府、区环保局、区管委等相关政府部门报告和确定向周边企业告知的时机、方法等。
4.13.7善后处理
善后处理组在事故发生后24小时内写出事故书面报告。事故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a. 事故发生时间、地点及单位;b.事故简要经过、伤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c.事故性质及发生原因;d.事故抢救处理的情况及采取的措施;e.需要有关部门和单位协助的有关事项;f.事故报告单位、签发人和报告时间。
4.14公共事件维稳应急预案
4.14.1制定目的
为了加强场区安全管理,科学、规范、有力地预防与控制场区周边人民群众内部矛盾,加强我场应急监测和处置能力,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创造一个良好、和谐的社会环境和基础保障,特制定本案。
4.14.2处置原则
我场遵循“防治结合、预防为主、协调教育为辅、防患于未然”的基本处置原则。
4.14.3组织机构及其基本职责
成立维护稳定专项领导小组
组 长:张晟
副组长:孙建华、徐立新、李超
成 员:周 明、付 秀、刘 竞、周 勇、池升平、石振宽、绳宝龙、池双喜、张 雷、朱凤山、绳泽枫
4.14.4预防与预警
(1)严格执行园区门卫检查,确保本园区职工的工作、学习、生活等行为正常进行。
(2)加强对干部职工及家属的教育,做好思想工作,预防、杜绝本园区职工及职工家属参与上访事件。
(3)场退休办及时召开内退人员座谈会,做好思想工作。
(4)坚持值班制度。在敏感期和节假日期间,坚持 24小时值班制。值班人员不得随意外出,遇有情况,及时组织保卫人员做好人墙,防止上访人员进入园区。
4.14.5物资准备
(1)客车
(2)急救车
(3)警戒线
4.14.6处置程序
(1)遇有上访人员来访,保卫人员第一时间通知应急指挥办公室,报告内容包括事件发生时间、详细地址、事件局势、人数。应急指挥办公室接到报警电话后立即向应急总指挥汇报情况,维护稳定专项领导小组全体成员和保卫疏散组即刻赶赴现场。
(2)维护稳定专项领导小组采取有效措施维护现场秩序,控制事态的发展,做好现场人员思想工作,防止事态扩大化,防止造成人员伤亡;小组成员现场认清自己的职工或职工家属,并及时上报场办公室,由办公室上报组长。保卫疏散组三分钟内到位,做好人墙进行阻拦,防止上访人员进入生产、生活区,对已入园区的人员进行劝阻,维护好园区秩序;通讯联络组负责收集影像工作。
4.14.6善后处理
善后处理组在事故发生后24小时内写出事故书面报告。事故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a. 事故发生时间、地点及单位;b.事故简要经过、伤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c.事故性质及发生原因;d.事故抢救处理的情况及采取的措施;e.需要有关部门和单位协助的有关事项;f.事故报告单位、签发人和报告时间。
4.15 急病管理应急预案
4.15.1制定目的
为了预防、控制突发疾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结合填埋场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4.15.2 处置原则
填埋场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一人为本、反应快捷;统一指挥、协调配合”的基本处置原则。
4.15.3组织机构及其基本职责
1.成立急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张晟、
副组长:孙建华、徐立新、李超
成 员:周 明、付秀、刘 竞、周勇、池升平、石振宽、付 秀、绳宝龙、池双喜、张 雷、朱凤山、绳泽枫
2.工作职责
组长:负责应急指挥工作,宣布启动预案,对特殊情况进行紧急决断等。
副组长:协助组长下达应急命令,协调现场抢救工作。
成员:根据分工,做好应急具体工作。
应急办公室设在填埋场西区办公楼三层综合办公室。
4.15.4 预防与预警
1.急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组员对本分队、部门负责,每日悉心观察部门职工身体健康、心里情绪、精神状态等情况,对不适宜当前工作的职工要及时进行人员调整,制止其上岗,给予其休息或救治等。
2.急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组员遇有上述情况应及时向组长、副组长或应急办公室汇报。
4.15.5 物资准备
1.药箱、纱布、绷带等
2.急救药品等
心血管扩张药:硝酸甘油
降血压药:利血平
止血药:止血敏
平喘药:氨茶碱
4.15.6 部分急病处理措施
1.突然晕倒晕厥
不可随意搬动患者,应首先观察其心跳和呼吸是否异常。如发现心跳、呼吸正常者,可轻拍患者并大声呼唤使其清醒。如无反应则说明情况比较复杂,应使患者成复原卧位状,或采取心肺复苏术等抢救措施。
2. 关节扭伤
关节不慎扭伤后,切记立即搓揉按摩,应立即用冷水或冰块冷敷15分钟,然后用手帕或绷带抓紧扭伤部位。
3. 心源性哮喘
奔波劳累常诱发或加重心源性哮喘的急性发作。应首先置患者成半卧位,并用绷带轮流抓紧患者四肢中的三肢,没隔5分钟一次,可减少进入心脏的血流量,减轻心脏负担。
4. 心绞痛
心绞痛患者应随身携带应急药品。发生心绞痛后,应首先让患者坐起,不可搬动,并迅速让其含硝酸甘油于舌下,同时服用麝香保心丸或苏冰滴丸等药物以缓解病情。
5. 胆绞痛
摄入过多的高脂肪和蛋白质易诱发急性胆绞痛。发病时首先让患者静卧于床,迅速用热水袋在患者的右上腹部热敷,也可用拇指压迫刺激足三里穴位以缓解疼痛。
6. 胰腺炎
暴饮暴食易诱发胰腺炎。发病后应严格禁止饮食和饮水,用拇指或食指按压足三里、合谷穴等以缓解疼痛并及时送医院救治。
7. 急性肠胃炎
饮食或饮水不洁易诱发各种肠道疾病。如发现呕吐、腹泻或剧烈腹痛等症状应立即送往附近医院诊治,并将其吐、泄物按防疫要求进行处理,以防传播扩散。
4.15.7 注意事项
1. 发生或发现突发急病的患者,行动上要迅速,及时向上级报告,送附近医院治疗抢救。
2. 在各种救援中,要防治传染病的蔓延,做好隔离消毒工作,防止不相关人员进入危险区,防止传染病的流行。
3. 报告必须说明急病发生时间、地点、起因、患者情况等。
4. 拨打电话:120或999。
第五章 应急预案实施
本应急预案于2019年1月1日起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