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统计信息>>最新数据

透过第二次经济普查盘点朝阳区连锁发展现状——朝阳区二经普系列报告之五

日期:2010-05-13 来源:朝阳区统计信息网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内容摘要: 2008年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显示,近几年朝阳区连锁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目前已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多种业态、多种连锁方式并存的格局,一批具有影响力的连锁企业已成为朝阳区连锁业的知名品牌。本文通过对2004年和2008年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的数据对比,分析了全区连锁业发展的现状、特点及存在问题,并就如何进一步发展连锁业提出对策建议。
 
连锁经营是一种现代的商业组织形式和经营制度,对改造传统商业模式、促进流通现代化、推动现代流通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现正迅速成为最具获利能力的投资方式和创业途径,已遍布整个第三产业的几乎所有行业,特别是被广泛地应用于商业领域。连锁经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并得到了快速发展。据朝阳区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显示,2008年全区34家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连锁企业,占全市连锁企业数量的14.2%,比2004年第一次经济普查增加11家,增长47.8%;拥有门店1837家,占全市连锁企业数量的21.3%,比第一次经济普查增加730家,增长65.9%;实现销售额596.9亿元, 占全市38%,比2004年增加419.5亿元,增长2.4倍。呈现出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市场集中度增强的发展态势。
 
一、 朝阳区连锁经营发展现状及主要特点
 
(一)朝阳区连锁业发展过程简介
 
朝阳区第一家零售连锁店—明珠连锁店成立于1995年 ,标志着朝阳区连锁业的开端。到2008年,全区共有连锁企业34家,全区连锁业经历了起步、成长、发展壮大的一系列过程。期间经历了1997年第一家大型连锁企业—京客隆公司成立, 2003年中石化北京分公司迁至朝阳等标志性的大事件。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全区连锁业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零售额等方面都有了极大的提高。
 
第一次经济普查期间(2004年),全区连锁业的统计范围只包括批发零售和餐饮连锁企业。进入到“十一五”开局之年(2006年),根据国家和北京市的要求,将住宿业正式纳入到连锁业统计范围,全区连锁业的统计范围变为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
 
(二)批发零售餐饮连锁企业零售额占行业零售额的三分之一
 
朝阳区的连锁企业从90年代中期发展至今,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普查结果显示,2008年全区批发零售业和餐饮业连锁企业实现零售额422.4亿元,比2004年增加248.1亿元,增长42.3%,占批发零售餐饮企业零售额的36.9%。其中:批发零售连锁总店21家,增长31.3%,连锁门店1508个,增加555个,增长58.2%,营业面积158万平方米,增加95.2万平方米,增长1.5倍,商品销售总额583.7亿元,增加407.7亿元,增长2.3倍,零售额409.4亿元,增加236.5亿元,增长1.4倍。各项指标增幅均在50%以上,特别是商品销售总额增速达到2.3倍。餐饮连锁总店12家,连锁门店315个,比2004年分别增长71.4%和1倍,营业面积9.4万平方米,营业额13亿元,分别增长2.9倍和9.3倍。
 
(三)连锁骨干企业带动作用明显
 
连锁经营企业集中度稳步提高,骨干企业作用愈加明显。近年来,朝阳区连锁经营企业通过资源开发、整合、联合重组等多种形式不断扩张,逐步向集中化、规模化发展,连锁经营骨干企业的经营实力逐渐增强。2008年,以中石油、中石化和国美电器等为代表的批发零售企业和顺峰、星巴克等为代表的餐饮企业共同构成连锁骨干企业,并在规模化发展中经营实力不断增强,市场集中度明显提高。经济普查结果显示,在21家批发零售连锁企业中,年商品销售额10亿元以上的企业8家,比2004年增加2家,实现销售额543.6亿元,占批发零售连锁企业93.1%,比2004年提高2.9个百分点。在13家住宿餐饮连锁企业中,年营业额1亿元以上的企业3家,而2004年还没有年营业额1亿元以上的住宿餐饮企业;实现营业额8.8亿元,占住宿餐饮业连锁企业67.2%。
 
(四)市场多元化结构已经稳步建立
 
2008年全区批发零售连锁企业共拥有门店数1508个,营业面积158万平方米,实现零售额409.4亿元。从控股情况来看,国有控股批发零售连锁企业的门店数量、营业面积和零售额份额最高,比重均在55%以上,分别占到了全区批发零售连锁企业的60.6%、55.4%和61.7%。其次是外商控股企业,门店数量、营业面积和零售额分别占21.6%、37.1%和30.9%。私人控股企业数量显著增加,3家连锁企业拥有门店150个,共实现零售额9.5亿元。2008年全区住宿餐饮连锁企业共拥有门店数329个,营业面积12.3万平方米,实现营业额13.1亿元。住宿餐饮连锁企业港澳台商企业比重最高。港澳台商企业拥有门店数89个,占住宿餐饮连锁企业的27.1%,实现营业额7.2亿元,占54.9%。其次是私人控股企业,拥有门店数206个,占住宿餐饮连锁企业的62.6%,实现营业额4.6亿元,占34.9%。可以看出,在住宿餐饮连锁经营中,港澳台商企业以较少的门店数量和规模实现了较高的营业额,整体运营效率较高。
 
(五)连锁企业经营业态日趋多样化
 
2008年,全区的批发零售连锁企业已经形成多业态发展格局。与2004年相比除百货店、专业店、专卖店、超市等成熟业态外,加油站因汽车销量的增加而快速发展。其中,加油站的市场份额最高,零售额占连锁批发零售企业的53%;其次是专业店和超市,分别占16%和14%;居第四第五位的是大型超市和家居建材商店,分别占12%和3%。
 
从门店的区域分布情况看,连锁餐饮企业中中式正餐的门店分布最广,占到了全部门店的29%。紧随其后的是咖啡店和中式快餐,分别占26%和24%。从连锁餐饮企业的营业额占比看,中式正餐已经占据市场份额的半壁江山,占55%,其余的餐饮业态瓜分余下的市场份额,均不能对中式正餐构成威胁。
 
(六)连锁企业区域集中度较高
 
从连锁企业总店和门店区域分布情况看,2008年,朝阳三大功能区电子城功能区、CBD功能区和奥运功能区,共计拥有连锁总店30家,门店1710个,分别占到了全区的88.2%和93.1%。连锁企业仍主要集中在CBD功能区。连锁企业区域集中度高的特点非常明显。
 
(七)连锁经营体系日趋完善,向京外辐射能力增强
 
随着连锁经营的不断发展,连锁经营企业的运行体系逐步健全,管理技术不断提高,品牌效应逐渐形成,经营方式更加灵活,经营体系更加完备。特许经营已成为优势连锁经营企业规模拓展的重要方式,对推动连锁经营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08年,连锁企业共计发展加盟店223个,比2004年增加147个,增长1.9倍。企业在重视京内门店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向外拓展,连锁经营正业在外省市的辐射能力明显提高。2008年,连锁企业在京外发展门店47个,比2004年增加30个,增长1.8倍。
 
(八)批发零售连锁企业以内资为主,住宿餐饮连锁企业以外资为主
 
经济普查结果显示,2008年全区内资批发零售连锁企业9家,拥有门店1106个,占批发零售连锁企业的73.3%,从业人员1.9万人,占59.2%,零售额273.3亿元,占66.8%。外商投资企业10家,拥有门店325个,占21.6%,从业人员1.1万人,占35.2%,零售额126.5亿元,占30.9%。港澳台商投资企业2家,拥有门店77个,占5.1%,从业人员0.2万人,占5.6%,零售额9.6亿元,占2.3%。
 
住宿餐饮连锁企业中,2家外商投资企业拥有门店16个,占住宿餐饮连锁企业的4.9%,从业人员611个人,占8.2%,营业额1亿元,占8%。2家港澳台商企业拥有门店89个,占住宿餐饮连锁企业的27.1%,从业人员2260个人,占30.4%,营业额7.2亿元,占54.9%。9家内资企业拥有门店224个,占住宿餐饮连锁企业的68.1%,从业人员4575个人,占61.4%,营业额4.9亿元,占37.1%。
 
可以看出,批发零售企业中内资企业牢牢占据着市场份额的统治地位,而住宿餐饮企业中港澳台资企业则有着明显的优势地位。但就从业人员占比的层面看,无论批发零售行业还是住宿餐饮行业,内资企业都是吸纳就业的绝对主力。
 
二、朝阳区连锁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国际经验表明,连锁经营是现代市场经济中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发展潜力的一种商业经营与组织形式, 是实现流通产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连锁经营不但是经营企业行为,而且是经营生活方式的行为,连锁经营适应了人们快速消费、便捷消费、标准化消费的愿望和社会需求。扩大内需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方针,连锁企业成为居民越来越重要的消费场所,必将为扩大内需做出重要贡献。可以预见,朝阳区连锁经营仍将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并将出现一批管理规范、效益显著的大型企业集团。
 
但是,连锁行业的高速发展仍然无法避免该行业在前进道路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 连锁经营规范性不足,连而不锁 
 
连锁经营要求“统一进货、统一配送、统一价格、统一核算、统一管理”,但在部分连锁企业的运营中,这一原则没有体现出来。在有的连锁企业的运营中,许多门店具有独立进货权,有的门店表面上由总部配货,却实行少配多购的策略。以致出现了“千店千面,连而不锁”的现象,破坏了连锁企业的统一形象和信誉,影响了连锁企业的发展。
 
(二)物流配送体系不完备且效率低下
 
连锁经营的核心优势就在于它的成本竞争优势,而低成本优势一大部分来源于物流渠道质量的优势。即物流配送的高效率、低成本,具有适时的弹性配送体系。高效的配送系统是提高连锁企业经营效率、降低流通成本的保证。配送中心是连锁企业的核心,关系到整个企业的运营效率和效益。全区连锁企业与自动化、现代化的配送要求相比有很大差距。这种状况导致配送效率低下,而配送过程中的物耗和物流成本极高。大部分的连锁企业没有建立适应其发展的配送中心,即使已建立配送中心,但自动化水平低,在和供应商联网方面,基本处于空白。低效的配送体系阻碍了连锁经营的发展。
 
(三)企业信息化水平低,信息技术与企业经营的整合不充分
 
现代连锁企业的发展决定了信息化在连锁经营中的重要地位,全区连锁企业现有的信息化平台已经有些跟不上现代连锁经营的理念,面临着信息系统升级换代的局面。实现信息技术与企业经营的整合,建立适合企业需要的管理信息系统(MIS)、电子订货系统(EOS)、 电子数据交换(EDI),有助于为连锁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及时、准确、完整的信息,实现总部与连锁分店、 配送中心、供应商的实时联系,架构最贴合企业自身发展的信息化平台,提高连锁企业的经营效率。
 
(四)连锁门店区域分布不平衡
 
全区连锁企业区域集中度过高,连锁企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了经济繁荣的城近郊区,农村发展相对滞后,网点数量不多。全区在提升连锁经营水平的基础上,应着力推动远郊区的连锁经营发展,平衡全区连锁经营的发展步伐。
 
三、加快朝阳区商业连锁经营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发挥国家政策支持,完善连锁经营法规
 
从全区连锁业面临的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条件来看,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对连锁业发展的扶持,从政策、法规资金和财政方面给与支持。尽快出台一些相应政策,大力改革财税体制,消除行政壁垒、行业壁垒,为发展连锁经营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外,还应在税收、资金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条件。与此同时,抓紧制订连锁经营的法规和服务规范,努力与国际惯例接轨,特别是尽快从朝阳区实际出发进一步完善连锁经营的标准、管理条例等法规。
 
(二)学习国外企业经验,培养连锁经营人才
 
连锁经营的特殊性,对从业人员的连锁经营知识有很高的要求。学习与掌握西方先进的营销理念和经营管理手段,提高连锁企业从业人员的素质,紧密结合全区市场和企业特点,按照“标准化、专业化、单纯化”的原则,规范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借鉴和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并结合实际培养和造就一批连锁经营的专门人才,保证和促进全区连锁经营的顺利、持续发展。
 
(三)建立健全现代化连锁信息支持系统
 
连锁企业应该选择现代化的连锁信息支持系统。连锁经营需要依靠科技力量来支撑,采用与其相适应的现代化手段来管理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以信息化管理手段来满足连锁企业自身规模、业务不断扩大所带来的更新的应用需求。通过信息化管理,实现连锁经营的现代化,发挥出连锁经营低成本、高效益的优势。
 
(四)合理布局经营网点,建立高效的物流配送体系
 
连锁企业在进行连锁门店布局时,应充分考虑利用已经存在的营业场所和设施,积极通过收购、兼并、股份合作、特许加盟连锁等多种形式向社区、郊区特别是农村地区延伸发展,进一步提高连锁便民超市、便利店的覆盖率。对已初具规模的连锁企业,可建立本企业的现代化配送体系,使得货物和信息在供应链中始终处于快速流动的状态,提高供应链的效率。
 
(五)实现从经营商业行为向经营生活方式的思维转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步调加快,连锁经营适应了人们快速消费、便捷消费、标准化消费的愿望和社会需求。可以预见,在连锁业今后的发展中,它们不但是一种商业行为,一种消费模式,更是一种生活的方式,是一种消费的文化。连锁企业唯有深刻理解这种变化,把销售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升华到销售企业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才能真正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综上所述,在中央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宏观背景下,在北京经济回暖基础趋于巩固的大环境中,连锁企业成为居民越来越重要的消费场所,必将为扩大内需做出重要贡献。随着朝阳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和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以及国外先进的连锁管理经验和技术的引进,连锁经营作为一种现代化的商业组织形式和经营制度,必将持续稳定的发展,成为全区商业领域中最具活力的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