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三农信息

住进宽敞明亮的回迁楼,生活有了更多保障,豆各庄村民 “上楼”开启幸福新生活

日期:2013-12-31 来源:朝阳报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以前我们的业余生活是串门唠嗑,现在是跳舞唱歌;过去大家伙儿都住平房,冬天还得自己烧炕,现在我们住的都是一水儿的新楼房。现在又赶上转居转工,我们这生活是越过越有滋味了。”
    12月24日,记者来到豆各庄乡朝丰家园社区,正巧赶上戴着红袖箍,在社区里巡逻的张秀华大姐。提起乡里转居转工的事,快人快语的张秀华,越说越高兴,“前些天我刚把户口本交了,转过年来,咱就是城镇户口本了,到时候还有医保卡呢。”
    近年来,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豆各庄乡4千多户、1万多名农民告别了过去低矮的平房,住进了明亮宽敞的回迁楼。在他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家乡,原来分散在12个村的农民,陆续住进了朝丰家园社区和绿丰家园社区,开启了他们“上楼”的新生活。
    2013年末,又一个好消息传到了这里——豆各庄乡将依据市区有关文件精神,开展整建制“转非安置”(转居转工)。这意味着,村民们的身份将会由农业户籍转为非农业户籍,社保、医疗、养老等方面也将按照城镇居民的标准执行,就业也有了更多选择。
    关于“城里人”的新生活,村民们盼着来年的变化,也见证着今年的新变化:社区外,商超、餐饮、金融网点的进驻,方便了村民的日常生活;社区里,居委会、文体中心、卫生服务中心的启用,贴近了村民的日常需求;闲暇时,唱歌、跳舞、健康讲座等文体活动的开展,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广场上,乒乓球桌、铺上地胶的羽毛球场地,见证着村民们的“乐活”时刻。
    “以前听人家说社保、医保,总觉得那是人家城里人的事,跟自己关系不大,可现在,咱们也都有了!那感觉立马就不一样了。”张秀华告诉记者,一个多月来,大家伙儿谈论、畅想的最多的,就是将来当上“新城里人”以后的生活。
    在朝丰家园,另一名社区志愿者陈金莉最乐见的变化就是医保。听到转工转居的消息后,孝顺的陈金莉首先想到的是身有残疾的婆婆,由于经常要报销诊疗费用,陈金莉几乎每个月都为手里的单据发愁:“到底哪张该报,哪张不该报心里没底,而且这大票小票的,丢了还真着急。以后不用发愁了,医保卡兜里一揣,什么也不操心了。”
    “让失地村民幸福而自豪地融入城市生活,不仅做到‘身入’还要‘心入’,我们希望通过转非安置,构筑失地农民的就业支持平台、生活支持平台和精神支持平台,有效促进失地农民的都市融入。”据豆各庄乡副乡长芦爽介绍,近年来,豆各庄乡政府为了加快全乡城市化进程,让农民的生活得到更多的保障,开展了多项惠民工作,许多村民住上了楼房,过起了城里人的生活。今年,“转非安置”工作的开展,又为农民们畅通了通往城市的“路”,通过户籍性质的变更,让农民的社会保障与城市居民并轨,在医疗和养老方面得到根本保障。对此,芦爽给记者举了两个例子:通过就业补助和奖励政策,农民们一次性可获得7-10万元;老人的生活费,每人每月可在原来的基础上,再多拿600多元。
    按照乡里统一的工作进程,目前,豆各庄已完成了超转人员、孤寡老人和病残人员的“转非安置”工作,明年将对全乡劳动力进行相应的“转非安置”。
    在朝阳区,豆各庄乡村民们感受到的“新生活”,也是全区农村地区农民们正在和将要经历着的“新生活。”
    据区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农村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朝阳农村原有的面貌正根据城市功能定位和区域业态经济发展的需要发生彻底的改变,东风、南磨房、太阳宫、常营、来广营、将台、王四营、十八里店、小红门、孙河、豆各庄等多个乡相继开展了“转非安置”工作,而涉及到的农业人口也将逐步实现整建制转居转工,传统的农村劳动力成为城市合格的新建设者,搬迁上楼的“新居民”也将按照城市管理的要求,纳入社区管理,建立与城市化相适应的城市管理体制,真正做到“身心皆上楼”,开启属于他们自己的幸福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