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进新房子过上好日子——高井村建设白家楼新村百姓受益

日期:2011-10-20 来源:高碑店地区

    白家楼,是高碑店乡高井村的一个自然村,村域面积0.76平方公里,常住户707户。虽然叫作“村”,但现在的白家楼与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已是大相径庭。从2007年开始,高井村党总支本着“科学规划,集中安置”的原则,用三年的时间,在白家楼0.7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盖起了409套二层小楼,形成了今日的新村独栋小楼群。近日,记者走进当地人引以自豪的白家楼新村小区,亲眼见识了白家楼人的幸福好日子。
    车子开到新村小区的入口,横杆拦着,小区保安一丝不苟检查了车辆的通行证后,放行进入。“小区门口保安24小时值勤,而且大门附近、小区里都布有电子眼,日夜监测,保证村民的安全。”随行的高井村党总支副书记果屹娜介绍说。进了小区门儿,淡黄色墙体的二层小楼出现在眼前,笔直的小区主路干净、宽阔。一分钟的车程后,汽车稳稳地停在了F区16号小楼前,这里是景奶奶的家。
    景奶奶叫景淑珍,精神矍铄、身体硬朗,丝毫看不出老人家已经83岁高龄。景奶奶与四女儿一家三口同住在185平米的二层楼内,外加一个30平米的小院儿。老人住楼下,屋里头粉刷的四白落下,秋日上午的阳光正好,透过宽大的窗户丝丝缕缕照进屋内,栗色的家具透着古朴、典雅。32寸的超薄液晶电视挂在墙上,对面一组沙发,大理石面的茶几上摆着水果、干果。“这都是给孩子们准备的,我吃不动这些个。”景奶奶笑着说,她一共有7个儿女,都住的不远,再加上孙辈、重孙辈,老老少少几十口儿,“隔三差五的,孩子们就来看我,我这儿呀,老是热热闹闹的,一点都不闷得慌。”
    “奶奶,现在住这小楼,比原来的平房强多了吧?”“那当然!原来啥条件呀?家家就那几间平房,还隔成小间儿出租,为了挣点瓦片儿钱。”景奶奶说:原先村里90%以上家庭都有租户,操心不说,也挣不了几个钱。而现在,住的宽敞了、干净了,也省心了。“村里对村民的生活都有安排,我们这些上年纪的,每月能拿1000多块退休金,还有养老券,逢年过节,村里发过节费,每年村里还带我们去‘公款’旅游,看病也有医疗保险。年轻人,村里也都给安排了工作,大都在附近的企业、公司里。隔壁老王家的儿子就在一个叫什么传媒的公司里,干物业,每月也不少挣,听说还学了技术。”
    “四年前,村党总支决定白家楼整体搬迁上楼,一是想改变脏乱的旧貌,二是要完成辖区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引入高端产业。而在与有意入驻的企业洽谈时,优先安排本村村民就业是排在前面的条件。”果屹娜介绍。
    如今,全村707户、1155位村民都依照“以房换房”政策住进了二层独栋小楼。小区里燃气、水电、网线等大市政设施一应俱全。管理村民们的还是原来白家楼村队部的干部们。他们的办公地点就在小区里,离得近,村民们有事随时来找村干部反应。另外,白家楼还有一支9个人组成的物业服务队,队员们都经过岗前培训,“谁家停水、停电、屋漏、水道堵,都找他们,一个电话就来。”景奶奶对物业队的服务非常满意。
    与景奶奶聊了近两个小时,老人带着我们来到了院儿里,参观她的小菜园儿。十来平米的小园子,按照菜的种类,分成了几畦,虽然已是秋天,但园里仍然郁郁葱葱、果实累累:壮实的大白菜、水灵的红萝卜,韭菜抽出薹、丝瓜坠在秧子上。景奶奶年轻时就是大田里的种菜能手,对土地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住进小楼,让她最喜欢的就是院儿里有空地,能种花种菜。
    这时,远处传来一阵音乐和敲击器械的声音。“文体队开始活动了,大家在文化中心练沙罐舞呢。”果屹娜说,为了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白家楼新村小区内成立了舞蹈队、合唱队、编织班,还有村民阅览室。村里还经常开展各种讲座、培训,教村民们如何理财、如何维权、如何健康饮食,“不仅人上楼,思想也得上楼!”
    住进新房子、过上好日子,白家楼的村民正在一步一个脚印地迈向更新更美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