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规划计划>>为民办实事
一大批困扰百姓和政府的固疾顽症,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过程中,得到逐步解决。各街道经过实践探索,深切体会到——只要实下来再难办的事也不难
日期:2015-12-21 来源:朝阳报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最近,呼家楼南里社区居民姬阿姨脸上常常笑容满面。困扰她家6年多的楼下“开墙打洞”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在朝阳区各小区,像姬阿姨这样开心的居民越来越多。
楼上群租房,楼下开墙打洞,地下空间散租,小区私装停车地锁……这些一直困扰百姓和政府的难题,在今年逐步得到了解决。一位街道工委书记感慨地说:“只要实下来,再难办的事也不难。”
整天面对的“烦心事”
在朝阳区部分小区,若问最烦心的事是啥?不少居民会脱口而出:楼上的群租房、楼下的开墙打洞、地下空间的散租、小区院内私装停车地锁……
就拿居民楼一层开墙打洞问题来说,一度成为不少小区居民矛盾的重要“导火索”。居民楼开墙打洞由居住改为商用,主要用于经营各类小店,不仅带来扰民、环境脏乱、下水管道堵塞等问题,还因伤及房屋结构带来安全隐患,楼上居民意见纷纷。由此引起不少矛盾纠纷,居民上访和打政府热线占总投诉量的三层以上,八里庄街道辖区上半年共有1331个政民互动件,其中550个由开墙打洞引起,占投诉总量的42%。
群租房问题,严重干扰了居民生活,有的到处私接电源,带来严重的消防安全隐患;有的没有或不带门禁卡,强拉硬拽,造成楼道门禁系统和大门损坏;有的群租作为员工集体宿舍,常常深夜回来,搅得四邻不安……
还有私装地锁抢车位、地下空间散租、小区私搭乱建……有的居民情绪激动地说:“对这些‘烦心事’,谁的心情能好?”
共商共治解题百姓困扰
为治理这些问题,各街道曾做了大量工作,但是由于问题涉及面宽,利益群体庞大,整治力量有限,整治后维护跟不上,百姓不理解,有时还指责政府不作为,常陷入“整治——反弹——再治理——再反弹”的困局。
治理的过程中,各街道也感到,表面看是城市管理固疾顽症治理难,实际上还是没有真正把群众发动起来。有的把整治当成单纯一项任务,甚至习惯于大包大揽……这些问题,说到底还是“实”得不够。
如何才算实?怎样才能做到实?按照区委、区政府的要求,区委社会工委、区社会办指导街道借鉴党政群共商共治办实事的经验,结合“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发动居民、物业公司、产权单位、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通过多元主体民主协商解决问题,让居民全程参与解决问题。
在整治中,社区党委、居委会发动,居民党支部组织党员、楼门组长、和谐促进员、社区志愿者等,对小区内的房屋出租、开墙打洞、地下空间使用、小区内私装停车地锁等情况进行逐一排查,物业公司、产权单位等认真履行社会责任。各街道充分发挥社区居民议事厅、议事协商会、小区自管会等自治组织作用,采取“居民提案”的方法提出整治意见建议,参与问题整治。
党、政、群各方的共同参与,撬动了解决难题的杠杆。治理“开墙打洞”可谓难中之难,各街道在学习借鉴小关街道经验的基础上,全面展开。
呼家楼街道在对朝阳北路10栋楼50个商户进行开墙打洞治理时,社区党委和居委会组织80多居民参与摸排信息、动员教育、劝导说服等工作,楼门长李玉苓带领15名和谐促进员,每天摸排信息、做好商户动员工作,他们以身边发生的问题为事例,动员出租户和商户主动支持整改,3家房主和商户主动封闭门窗停业整改。
八里庄街道采取法制宣传先行、协商共治同步、整治巩固长效的措施,动员居民、社会单位、物业公司等全程参与,连续两天对朝阳路的红庙北里临街4栋楼54户“开墙打洞”进行集中整治,实现了全程平稳。此外,六里屯、双井、劲松等街道都按照共商共治的方式展开,各街道共对32个社区、28条大街521户进行了开墙打洞集中治理,效果都非常明显。
参与其中才更懂珍惜
“现在居民亲身参与了治理,才知道有多难,每项整治成果都来之不易,大家也更加珍惜成果。”麦子店枣营北里社区第一居民党支部书记王福顺的话代表了广大居民的心声。
枣营北里社区1号楼建于90年代初期,有7座居民楼,前几年开始出现小区环境脏乱差现象,居民对私搭乱建、无照经营、夜间扰民等问题意见纷纷,90%以上居民强烈要求拆除一楼底商私搭乱建,还居民一个安全、干净、整洁的小区环境。
但是,街道和有关部门几次准备整治,都因各方面矛盾突出而搁置。
前不久,街道工委、办事处引导社区采取共商共治的方法,在社区党委领导下,通过小区居民民主协商进行整治。1号院党支部69名党员牵头,组建了4个居民自治小组,对小区环境整治问题进行几轮协商,从最初的部分房主和商户激烈反对,到逐步妥协,再到同意,最终成功拆除私搭乱建,解决了多年未解决的老大难问题。
在整治期间,王福顺带领支部党员和居民骨干,每天忙于调查民意,了解违法建设情况,与房主、商户沟通想法,用他的话说:“不干不知道,一干才明白其中的难处,我们每天跑断了腿,磨破了嘴,经常急得嘴都起泡。”
小区环境问题集中整治后,党支部牵头成立了由小区党员、楼门长、和谐促进员、群众等组成的“一号院管家服务队”,负责小区的日常维护和管理,实现了小区居民的自管自转。
与王福顺一样,不少居民看到自己参与的治理问题有了结果,觉得非常有成就感,各街道越来越多的居民主动参与小区环境治理,主动参加小区环境志愿巡查队,促进了城市管理固疾顽症的治理。
楼上群租房,楼下开墙打洞,地下空间散租,小区私装停车地锁……这些一直困扰百姓和政府的难题,在今年逐步得到了解决。一位街道工委书记感慨地说:“只要实下来,再难办的事也不难。”
整天面对的“烦心事”
在朝阳区部分小区,若问最烦心的事是啥?不少居民会脱口而出:楼上的群租房、楼下的开墙打洞、地下空间的散租、小区院内私装停车地锁……
就拿居民楼一层开墙打洞问题来说,一度成为不少小区居民矛盾的重要“导火索”。居民楼开墙打洞由居住改为商用,主要用于经营各类小店,不仅带来扰民、环境脏乱、下水管道堵塞等问题,还因伤及房屋结构带来安全隐患,楼上居民意见纷纷。由此引起不少矛盾纠纷,居民上访和打政府热线占总投诉量的三层以上,八里庄街道辖区上半年共有1331个政民互动件,其中550个由开墙打洞引起,占投诉总量的42%。
群租房问题,严重干扰了居民生活,有的到处私接电源,带来严重的消防安全隐患;有的没有或不带门禁卡,强拉硬拽,造成楼道门禁系统和大门损坏;有的群租作为员工集体宿舍,常常深夜回来,搅得四邻不安……
还有私装地锁抢车位、地下空间散租、小区私搭乱建……有的居民情绪激动地说:“对这些‘烦心事’,谁的心情能好?”
共商共治解题百姓困扰
为治理这些问题,各街道曾做了大量工作,但是由于问题涉及面宽,利益群体庞大,整治力量有限,整治后维护跟不上,百姓不理解,有时还指责政府不作为,常陷入“整治——反弹——再治理——再反弹”的困局。
治理的过程中,各街道也感到,表面看是城市管理固疾顽症治理难,实际上还是没有真正把群众发动起来。有的把整治当成单纯一项任务,甚至习惯于大包大揽……这些问题,说到底还是“实”得不够。
如何才算实?怎样才能做到实?按照区委、区政府的要求,区委社会工委、区社会办指导街道借鉴党政群共商共治办实事的经验,结合“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发动居民、物业公司、产权单位、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通过多元主体民主协商解决问题,让居民全程参与解决问题。
在整治中,社区党委、居委会发动,居民党支部组织党员、楼门组长、和谐促进员、社区志愿者等,对小区内的房屋出租、开墙打洞、地下空间使用、小区内私装停车地锁等情况进行逐一排查,物业公司、产权单位等认真履行社会责任。各街道充分发挥社区居民议事厅、议事协商会、小区自管会等自治组织作用,采取“居民提案”的方法提出整治意见建议,参与问题整治。
党、政、群各方的共同参与,撬动了解决难题的杠杆。治理“开墙打洞”可谓难中之难,各街道在学习借鉴小关街道经验的基础上,全面展开。
呼家楼街道在对朝阳北路10栋楼50个商户进行开墙打洞治理时,社区党委和居委会组织80多居民参与摸排信息、动员教育、劝导说服等工作,楼门长李玉苓带领15名和谐促进员,每天摸排信息、做好商户动员工作,他们以身边发生的问题为事例,动员出租户和商户主动支持整改,3家房主和商户主动封闭门窗停业整改。
八里庄街道采取法制宣传先行、协商共治同步、整治巩固长效的措施,动员居民、社会单位、物业公司等全程参与,连续两天对朝阳路的红庙北里临街4栋楼54户“开墙打洞”进行集中整治,实现了全程平稳。此外,六里屯、双井、劲松等街道都按照共商共治的方式展开,各街道共对32个社区、28条大街521户进行了开墙打洞集中治理,效果都非常明显。
参与其中才更懂珍惜
“现在居民亲身参与了治理,才知道有多难,每项整治成果都来之不易,大家也更加珍惜成果。”麦子店枣营北里社区第一居民党支部书记王福顺的话代表了广大居民的心声。
枣营北里社区1号楼建于90年代初期,有7座居民楼,前几年开始出现小区环境脏乱差现象,居民对私搭乱建、无照经营、夜间扰民等问题意见纷纷,90%以上居民强烈要求拆除一楼底商私搭乱建,还居民一个安全、干净、整洁的小区环境。
但是,街道和有关部门几次准备整治,都因各方面矛盾突出而搁置。
前不久,街道工委、办事处引导社区采取共商共治的方法,在社区党委领导下,通过小区居民民主协商进行整治。1号院党支部69名党员牵头,组建了4个居民自治小组,对小区环境整治问题进行几轮协商,从最初的部分房主和商户激烈反对,到逐步妥协,再到同意,最终成功拆除私搭乱建,解决了多年未解决的老大难问题。
在整治期间,王福顺带领支部党员和居民骨干,每天忙于调查民意,了解违法建设情况,与房主、商户沟通想法,用他的话说:“不干不知道,一干才明白其中的难处,我们每天跑断了腿,磨破了嘴,经常急得嘴都起泡。”
小区环境问题集中整治后,党支部牵头成立了由小区党员、楼门长、和谐促进员、群众等组成的“一号院管家服务队”,负责小区的日常维护和管理,实现了小区居民的自管自转。
与王福顺一样,不少居民看到自己参与的治理问题有了结果,觉得非常有成就感,各街道越来越多的居民主动参与小区环境治理,主动参加小区环境志愿巡查队,促进了城市管理固疾顽症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