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计划信息>>绩效工作

朝阳区“十三五”时期就业与社会保障事业规划

日期:2016-12-02 09:11 来源: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北京市朝阳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16年9月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十二五”时期工作回顾
一、扩大就业战略成效显著
二、社会保障事业全面推进
三、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第二章  发展形势与要求
一、经济结构调整对就业和社会保障提出新要求
二、构建和谐宜居之都要求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三、京津冀协同发展要求建立区域一体化就业格局和社会保障体系
四、政策制度改革要求加强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第三章  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思路
二、基本原则
三、主要目标
第四章  重点任务
一、围绕三个重点,积极促进就业
二、健全三大机制,全方位提升就业质量
三、立足三个强化,推进社保体系公平可持续发展
四、坚持三个推进,提升基层公共服务水平
第五章  亮点工程
一、京津冀人力资源服务一体化工程
二、创业带动就业工程
三、重点群体就业促进工程
四、就业大数据库构建工程
五、技能提升工程
六、社会保险服务网点建设工程
第六章  保障措施
一、加大政府投入,提升保障力度
二、创建和谐劳动关系,优化保障环境
三、注重科研支撑,创新保障机制
四、加强队伍建设,夯实服务基础

 

序  言

  “十二五”时期,朝阳区以促进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实现“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为根本目标,通过创新就业模式和社会保障制度,提升公共服务效率,形成了城乡就业一体化新格局,实现了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覆盖。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科学编制朝阳区就业和社会保障发展规划,对实现区域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规划以促进就业鼓励创业、稳就业惠民生助发展为发展思路,以实现充分就业和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为目标,提出“十三五”时期全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促进朝阳区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规划期限为2016年—2020年。

 

第一章 “十二五”时期工作回顾

  “十二五”时期以来,全区贯彻落实中央和北京市各项战略部署,按照以人为本、民生为重的发展思路,紧抓首都城市功能调整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重大改革机遇,以“双十工程”为载体,完善城乡一体化就业格局,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建立包容开放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了朝阳区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快速发展。

一、扩大就业战略成效显著
(一)就业规模逐步扩大
  “十二五”期间,朝阳区扎实推进扩大就业发展战略,以产业发展带动就业增长、创新创业工作模式、鼓励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就业工作得以进一步巩固。全区城乡登记失业人员总量从“十一五”末的4.3万人降低到“十二五”末的2.8万人。五年累计促进登记失业人员再就业13.1万人,全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1.0%以内,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形势保持平稳。

表1 “十二五”期间朝阳区就业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年份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城镇登记失业率(%)

 

 

 

 

 

 

 

0.88

 

 

 

 

 

 

 

0.88

 

 

 

 

 

 

 

0.73

 

 

 

 

 

 

 

0.82

 

 

 

 

 

 

 

0.94

 

 

 

 

 

 

 

登记失业人员实现就业人数(万人)

 

 

 

 

 

 

 

2.6

 

 

 

 

 

 

 

2.7

 

 

 

 

 

 

 

2.8

 

 

 

 

 

 

 

2.7

 

 

 

 

 

 

 

2.3

 

 

 

 

 

 

 

(二)促进就业政策效应凸显
  促进就业政策不断优化,扎实推进辖区就业工作。通过实施鼓励单位招用农村劳动力补贴政策、引导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政策,完成了城乡就业政策对接,实现了区域内产业发展与农民就业的良好互动;通过提高高技能人才培训补贴标准、创建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开展技师研修培训,实现辖区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快速增长。全区“十二五”期间共开展职业培训累计达到36.14万人次,新增高级工及以上高技能人才1.67万人;“十二五”末,全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5.08%。通过实施青年创业、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全区“十二五”期间实现自主创业4921人,带动就业1.2万人。

表2 “十二五”期间朝阳区职业培训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年份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职业培训(万人次)

 

 

 

 

 

 

 

6.09

 

 

 

 

 

 

 

7.50

 

 

 

 

 

 

 

6.55

 

 

 

 

 

 

 

8.80

 

 

 

 

 

 

 

7.20

 

 

 

 

 

 

 

新增高级工及以上高技能人才总量(万人)

 

 

 

 

 

 

 

0.43

 

 

 

 

 

 

 

0.33

 

 

 

 

 

 

 

0.38

 

 

 

 

 

 

 

0.27

 

 

 

 

 

 

 

0.26

 

 

 

 

 

 

 

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总量占比(%)

 

 

 

 

 

 

 

——

 

 

 

 

 

 

 

——

 

 

 

 

 

 

 

——

 

 

 

 

 

 

 

——

 

 

 

 

 

 

 

35.08

 

 

 

 

 

 

 

 

(三)城乡一体化就业格局初步形成
  “十二五”期间,朝阳区先后完成了152个村城镇就业失业管理制度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管理制度并轨工作,实现了辖区内城乡就业失业管理制度并轨,城乡一体化就业失业管理制度体系初步形成,并成功将因土地功能转换、已无法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7.4万人农村劳动力全部纳入城镇就业失业登记范围,统一换发就业失业登记证,全面实现建立辖区城乡一体化的就业失业管理制度的目标。

(四)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稳步推进
  贯彻落实《朝阳区促进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意见》,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建立就业援助制度,开展“一人一档”的精细化就业援助,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十二五”期间,朝阳户籍离校未就业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有就业意愿的朝阳户籍困难家庭和残疾应届高校毕业生全部有岗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日常援助超过15万人次,重点援助约10万人次,托底援助700余次,累计推动8.1万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实现了“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二、社会保障事业全面推进
(一)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
  “十二五”末,朝阳区社会保险制度全面建立,全民医保的大格局基本形成,社会保险覆盖面积不断扩大。全区养老、失业、工伤、生育、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已分别达到301.2万人、232.4万人、207.8万人、198.9万人、317.3万人,参保人数比“十一五”末增长了51%。此外,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覆盖27.9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续保率达95%以上。

表3 “十二五”期间朝阳区城镇职工五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情况(单位:万人)

 

年份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221.4

 

 

 

 

 

 

 

248.1

 

 

 

 

 

 

 

274.8

 

 

 

 

 

 

 

294.8

 

 

 

 

 

 

 

301.4

 

 

 

 

 

 

 

失业保险

 

 

 

 

 

 

 

185.5

 

 

 

 

 

 

 

214.2

 

 

 

 

 

 

 

219.0

 

 

 

 

 

 

 

226.5

 

 

 

 

 

 

 

232.5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242.5

 

 

 

 

 

 

 

264.3

 

 

 

 

 

 

 

275.7

 

 

 

 

 

 

 

307.3

 

 

 

 

 

 

 

317.3

 

 

 

 

 

 

 

工伤保险

 

 

 

 

 

 

 

176.8

 

 

 

 

 

 

 

182.8

 

 

 

 

 

 

 

189.4

 

 

 

 

 

 

 

197.5

 

 

 

 

 

 

 

209.8

 

 

 

 

 

 

 

生育保险

 

 

 

 

 

 

 

83.0

 

 

 

 

 

 

 

178.5

 

 

 

 

 

 

 

186.1

 

 

 

 

 

 

 

193.6

 

 

 

 

 

 

 

199.0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23.9

 

 

 

 

 

 

 

22.9

 

 

 

 

 

 

 

24.2

 

 

 

 

 

 

 

26.6

 

 

 

 

 

 

 

27.9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

 

 

 

 

 

 

 

5.8

 

 

 

 

 

 

 

5.8

 

 

 

 

 

 

 

5.4

 

 

 

 

 

 

 

4.4

 

 

 

 

 

 

 

4.2

 

 

 

 

 

 

 

注:城乡居民与城镇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可转移衔接,近年来随着转非工作的逐步推进使得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转非后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二)社会保障待遇水平显著提升
  “十二五”时期,社会保障待遇水平快速增长。“十二五”末,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达到3328元,较“十一五”末增长62%;失业保险金平均标准达到1176元/月,较“十一五”末增长71.4%;工伤保险伤残津贴、护理费和供养亲属抚恤金平均水平分别增长38%、63%、79%,分别达到2792元/月、2258元/月和1920元/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年度住院医疗费用最高支付限额由15万元提高到17万元,增长13%。调整并丰富了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扩大了社区用药报销范围,增加了门诊特殊病种,进一步减轻了参保人员负担。另外,朝阳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完善,由大病医疗保险发展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的多层次保障体系。

(三)社会保障支撑能力不断增强
  朝阳区社会保险全覆盖工作实现突破性发展,社保基金征收大幅增长,整体运行稳健,支撑能力不断增强。截至“十二五”末,养老、失业、工伤、生育、医疗保险基金累计收缴2156.4亿元,收缴额比“十一五”末增长了162.6%,收缴率均达到98%以上;各项社会保险基金累计支付1356.0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了143.4%。

表4“十二五”期间朝阳区城镇职工五项社会保险基金收支情况(单位:亿元)

 

年份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基金收入

 

 

 

 

 

 

 

287.0

 

 

 

 

 

 

 

365.3

 

 

 

 

 

 

 

441.8

 

 

 

 

 

 

 

505.4

 

 

 

 

 

 

 

557.0

 

 

 

 

 

 

 

基金支出

 

 

 

 

 

 

 

190.5

 

 

 

 

 

 

 

233.9

 

 

 

 

 

 

 

276.3

 

 

 

 

 

 

 

307.9

 

 

 

 

 

 

 

347.3

 

 

 

 

 

 

 

基金结余

 

 

 

 

 

 

 

96.5

 

 

 

 

 

 

 

131.4

 

 

 

 

 

 

 

165.5

 

 

 

 

 

 

 

197.5

 

 

 

 

 

 

 

209.6

 

 

 

 

 

 

 

注:四舍五入进位时导致略有差异。

 

三、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一)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快速提升
  朝阳区在“十二五”时期不断强化区(区级人力资源市场)、街(乡)、社区(村)三级立体化就业服务平台功能,全面实施窗口化服务与信息化服务的“双线服务”模式,逐步建立与延庆、平谷等远郊区县就业服务区域间合作机制,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快速提升。“十二五”期间,辖区累计举办招聘会千余场、为近2000万人提供就业服务。

(二)社会保障管理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全区社会保障管理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全面铺陈43家社会保障事务所网点建设,升级5个劳动保障中心服务效能,扩充网上申报业务的覆盖范围,实现全区正常缴费单位数字证书使用覆盖率达3/4。全面推行医疗保险网络审核模式,98%的医疗费用实现网络审核系统实时报销。建立起医保服务医师管理制度,有效规范医保基金合理利用。

(三)基层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十二五”期间,通过加大对社保所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立为民服务大厅、完善基层服务管理制度、强化基层服务平台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全区基层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到“十二五”末,朝阳区社保所管理服务事项由原来的8大项拓展至涉及人力社保、民政、计生、老龄委、农委5个职能部门的34大项。
 

表5   朝阳区“十二五”时期就业和社会保障发展情况

 

指标

 

 

 

 

 

 

 

“十一五”期间

 

 

 

 

 

 

 

“十二五”期间

 

 

 

 

 

 

 

“十二五”比

 

 

 

 

 

 

 

“十一五”增长

 

 

 

 

 

 

 

城乡登记失业人员总量

 

 

 

 

 

 

 

(万人)

 

 

 

 

 

 

 

25.5

 

 

 

 

 

 

 

18.4

 

 

 

 

 

 

 

-27.8%

 

 

 

 

 

 

 

促进登记失业人员实现就业人数(万人)

 

 

 

 

 

 

 

14.5

 

 

 

 

 

 

 

13.1

 

 

 

 

 

 

 

-9.6%

 

 

 

 

 

 

 

城镇登记失业率(%)

 

 

 

 

 

 

 

≤2.5

 

 

 

 

 

 

 

≤1.0

 

 

 

 

 

 

 

——

 

 

 

 

 

 

 

帮扶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万人)

 

 

 

 

 

 

 

6.2

 

 

 

 

 

 

 

8.1

 

 

 

 

 

 

 

30.64%

 

 

 

 

 

 

 

开展职业培训(万人次)

 

 

 

 

 

 

 

29.24

 

 

 

 

 

 

 

36.14

 

 

 

 

 

 

 

6.90

 

 

 

 

 

 

 

新增高级工及以上高技能人才(万人)

 

 

 

 

 

 

 

——

 

 

 

 

 

 

 

1.67

 

 

 

 

 

 

 

——

 

 

 

 

 

 

 

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总量(%

 

 

 

 

 

 

 

33.8%

 

 

 

 

 

 

 

35.08

 

 

 

 

 

 

 

1.28%

 

 

 

 

 

 

 

朝阳户籍离校未就业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

 

 

 

 

 

 

 

——

 

 

 

 

 

 

 

≥95.0

 

 

 

 

 

 

 

——

 

 

 

 

 

 

 

五项社会保险缴费总人数

 

 

 

 

 

 

 

(万人)

 

 

 

 

 

 

 

590.1

 

 

 

 

 

 

 

991.8

 

 

 

 

 

 

 

68.1%

 

 

 

 

 

 

 

其中:养老保险缴费人数(万人)

 

 

 

 

 

 

 

119.5

 

 

 

 

 

 

 

183.9

 

 

 

 

 

 

 

53.9%

 

 

 

 

 

 

 

失业保险缴费人数(万人)

 

 

 

 

 

 

 

122.9

 

 

 

 

 

 

 

192.1

 

 

 

 

 

 

 

56.3%

 

 

 

 

 

 

 

工伤保险缴费人数(万人)

 

 

 

 

 

 

 

120.0

 

 

 

 

 

 

 

185.4

 

 

 

 

 

 

 

54.5%

 

 

 

 

 

 

 

生育保险缴费人数(万人)

 

 

 

 

 

 

 

63.4

 

 

 

 

 

 

 

182.3

 

 

 

 

 

 

 

187.5%

 

 

 

 

 

 

 

医疗保险缴费人数(万人)

 

 

 

 

 

 

 

164.3

 

 

 

 

 

 

 

248.1

 

 

 

 

 

 

 

51.0%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194.3

 

 

 

 

 

 

 

301.4

 

 

 

 

 

 

 

55.1%

 

 

 

 

 

 

 

城镇职工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158.5

 

 

 

 

 

 

 

232.5

 

 

 

 

 

 

 

46.7%

 

 

 

 

 

 

 

城镇职工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164.3

 

 

 

 

 

 

 

209.8

 

 

 

 

 

 

 

27.7%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213.5

 

 

 

 

 

 

 

317.2

 

 

 

 

 

 

 

48.6%

 

 

 

 

 

 

 

城镇职工生育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77.2

 

 

 

 

 

 

 

199.0

 

 

 

 

 

 

 

157.8%

 

 

 

 

 

 

 

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20.7

 

 

 

 

 

 

 

27.9

 

 

 

 

 

 

 

34.8%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续保率(%)

 

 

 

 

 

 

 

≥95.0

 

 

 

 

 

 

 

≥95.0

 

 

 

 

 

 

 

——

 

 

 

 

 

 

 

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元)

 

 

 

 

 

 

 

2056.0

 

 

 

 

 

 

 

3328.0

 

 

 

 

 

 

 

61.9%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年度住院医疗费用最高支付限额(万元)

 

 

 

 

 

 

 

15

 

 

 

 

 

 

 

17

 

 

 

 

 

 

 

13%

 

 

 

 

 

 

 

五项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

 

 

 

 

 

 

 

(亿元)

 

 

 

 

 

 

 

817.1

 

 

 

 

 

 

 

2156.4

 

 

 

 

 

 

 

163.9%

 

 

 

 

 

 

 

五项社会保险基金总支出

 

 

 

 

 

 

 

(亿元)

 

 

 

 

 

 

 

557.0

 

 

 

 

 

 

 

1356.0

 

 

 

 

 

 

 

143.4%

 

 

 

 

 

 

 

五项社会保险基金收缴率(%)

 

 

 

 

 

 

 

≥98.0

 

 

 

 

 

 

 

≥98.0

 

 

 

 

 

 

 

——

 

 

 

 

 

 

 

失业保险金最低发放标准(元/月)

 

 

 

 

 

 

 

632.0

 

 

 

 

 

 

 

1122.0

 

 

 

 

 

 

 

77.5%

 

 

 

 

 

 

 

工伤保险伤残津贴(元/月)

 

 

 

 

 

 

 

2018.0

 

 

 

 

 

 

 

2792.0

 

 

 

 

 

 

 

38.4%

 

 

 

 

 

 

 

工伤职工护理费(元/月)

 

 

 

 

 

 

 

1381.0

 

 

 

 

 

 

 

2258.0

 

 

 

 

 

 

 

63.5%

 

 

 

 

 

 

 

工伤职工供养亲属抚恤金平均水平(元/月)

 

 

 

 

 

 

 

1075.0

 

 

 

 

 

 

 

1920.0

 

 

 

 

 

 

 

78.6%

 

 

 

 

 

 

 

 

第二章 发展形势与要求

  “十二五”时期,特别是“十二五”末期,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加快,我区经济也进入加速调整时期,经济增速减慢,造成经济增长带来的就业需求增量减少,而新增劳动力持续增大,就业总量矛盾不断上升;劳动力市场主要需求的岗位为技术产业工人、商业服务人员,以及节能环保、新兴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等高精尖行业的技能人才,但劳动力市场供给的劳动力,由于就业观念、专业素质、技术等级等因素,难以胜任市场亟需的岗位,造成就业结构性矛盾加剧。“十三五”时期,朝阳区将进入经济结构调整、京津冀协同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面临二孩政策全面放开、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户籍制度改革等发展新形势,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被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

一、经济结构调整对就业和社会保障提出新要求。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朝阳区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经济增长带动就业能力相对减弱,企业用工需求不确定性增加,部分行业企业稳岗压力加大,但高校毕业生规模不减,新增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同时随着朝阳区疏解非首都功能、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工作加快推进,朝阳区劳动力市场供需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有效匹配劳动力市场需求和供给的难度加大,劳动力市场面临新一轮调整。做好区域产业疏解中劳动力就业分流工作,合理引导吸附于疏解、调整产业以及上下游产业链的劳动力实现就业,加快培育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能人才,确保区域就业稳定等工作的紧迫性日益凸显。

二、构建和谐宜居之都要求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定位,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城市发展战略,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发展目标,要求北京市全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工作。朝阳区应进一步推进促进就业工作,持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显著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通过构建良好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稳定改革、发展大局,实现社会安定与和谐。

三、京津冀协同发展要求建立区域一体化就业格局和社会保障体系。京津冀区域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加快了三地人口流动,对朝阳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在就业方面,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北京市部分产业以及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逐渐向天津、河北等地区迁移,要求建立京津冀就业协作和京津冀就业失业管理一体化机制,确保辖区户籍从业人员不受就业地点变化影响、享受与在本区同等的、便捷的就业失业登记管理、失业保险金发放等服务。在社会保障方面,要求着力解决三地核心问题,建立京津冀三地异地看病、医保报销机制,全面建立京津冀一体化就业格局和社会保障体系。朝阳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应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对接区域发展新形势。

四、政策制度改革要求加强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朝阳区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形势。二孩政策放开将促使朝阳区生育险基金支出大幅增加,基金结余将面临严峻考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十三五”期间将逐渐打破城乡户籍制度限制,推进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全覆盖,对朝阳区公共就业服务承载能力带来较大挑战。

第三章 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思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重要战略部署,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首都“四个中心”的功能定位,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秉承稳就业惠民生助发展的发展原则,坚持以促进就业鼓励创业、就业优先战略,健全全区社会保障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全面推进朝阳区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朝阳区高水平建设“国际商务中心区、文化创新实验区、和谐宜居模范区”的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民本发展。以改善和保障民生为本,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业、社会保障问题,使区域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体面就业,实现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统筹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就业,突出抓好困难群体就业。统筹社会保障各险种制度衔接,协同推进制度体系建设。统筹配置区级培训资源,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保障。
坚持创新发展。坚持工作思路创新,坚持服务模式创新,优化就业创业环境,加快高技能人才培育,提升社会保障服务能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朝阳区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双效统一。坚持就业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坚持社会保障助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坚持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统一发展,健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促进朝阳区社会和谐稳定与经济发展。

三、主要目标
  “十三五”时期,朝阳区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主要目标为:就业更加充分、高技能人才规模不断扩大、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切实增进民生福祉。具体目标是:
——就业更加充分。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失业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就业局势保持稳定,灵活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十三五”期间,全区实现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
——高技能人才队伍规模不断扩大。加强区域主导产业、民生领域高技能人才培训,强化创业培训,提升职业技能水平,扩大高技能人才规模。到2020年,累计职业培训人数达30万人次,其中高技能人才总量占技能人才总量的比例达到37%。
——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实现应保尽保、社会保险基金实现应收尽收。截止至“十三五”末,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续保率达到96%以上,城镇职工五项社会保险基金收缴率达到98%以上,符合条件的转非农村劳动力全部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
——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实现服务设施标准化、服务手段信息化、服务队伍专业化、服务行为规范化,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全面提升基层公共服务水平。
 

表6朝阳区“十三五”期间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主要目标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十三五目标

 

 

 

 

 

 

 

促进就业

 

 

 

 

 

 

 

城乡新增就业

 

 

 

 

 

 

 

万人/年

 

 

 

 

 

 

 

3

 

 

 

 

 

 

 

城镇登记失业率

 

 

 

 

 

 

 

%

 

 

 

 

 

 

 

≤2.5

 

 

 

 

 

 

 

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重

 

 

 

 

 

 

 

%

 

 

 

 

 

 

 

37

 

 

 

 

 

 

 

职业培训

 

 

 

 

 

 

 

万人次/年

 

 

 

 

 

 

 

8

 

 

 

 

 

 

 

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续保率

 

 

 

 

 

 

 

%

 

 

 

 

 

 

 

96

 

 

 

 

 

 

 

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基金收缴率

 

 

 

 

 

 

 

%

 

 

 

 

 

 

 

98

 

 

 

 

 

 

 

 

第四章 重点任务
  以促进就业和保障民生为出发点,以朝阳区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基础为立足点,全力解决就业、社会保障问题,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推动朝阳区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一、围绕三个重点,积极促进就业

(一)以拓展就业容量为重点,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
  以发展“高精尖”产业带动就业,提升就业质量。紧抓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机遇,以发展“高精尖”产业催生新就业岗位为引导,按照北京市产业禁限目录和人口调控目标,严格控制低端培训工种准入,加大高、新培训工种培育力度,引导城乡劳动者在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信息服务、旅游休闲、养老健康、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中就业。深入研究推进区域重点功能区建设和重点行业发展中的人才需求,改进人才的“供给侧”,提升就业质量。
  以创业带动就业,大力推进创新创业。将创业作为促进就业增长的重要渠道,聚合有利于创业的政策和服务资源,激发劳动者创新创业活力。进一步完善就业创业政策体系,通过实施税费减免、财政补贴等系列优惠政策,拓宽创业者融资渠道,促进重点群体创业;发挥产业资金对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逐步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鼓励创业。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带动就业作用,通过实施政府补贴、税费减免、简化程序等政策措施,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同时扩大就业规模,以创业带动就业。健全创业服务体系,打造良好创业环境,鼓励辖区内创业公共平台发展,依托各类社会资源,推动创业孵化基地、众创空间及创业园区建设。加强优秀创业项目的发掘、遴选、推荐,充分发挥优秀创业项目引领作用,激发社会创新创业热情。

(二)以稳定就业为重点,做好城市功能疏解就业分流工作
做好分流人员再就业工作,降低失业风险。以产业疏解等重大区域项目调整通报机制为支撑,采取有效措施合理引导相关产业劳动力就业,做好产业疏解中劳动力的就业分流工作;多渠道鼓励企业招用本区城乡劳动力,尽力将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失业风险降到最低。妥善分流调整、搬迁和生产经营困难企业分流职工,落实市、区各项促进就业和稳定就业政策,确保辖区内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充分发挥就业政策效应,稳定区域就业。做好就业扶持政策的宣传及落实工作,加强就业政策与财政、金融、产业等经济政策的协调,形成促进就业的综合性政策效应,充分发挥政策促进就业的实效,稳定区域就业。逐步完善针对不同群体就业需求的帮扶政策,加强对失业人员、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农村转移就业劳动力、自主择业退役军人和残疾人的就业援助。

(三)以重点群体就业为重点,努力实现充分就业
  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全方位引领高校毕业生就业。把以高校毕业生为主体的青年就业工作摆在首位,继续实施大学生就业促进计划,落实朝阳户籍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制登记和就业帮扶措施及各类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同时深入做好大学生村官工作,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做好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关注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逐步形成促进就业替代货币安置就业、市场化就业替代集体超需安置就业的促进就业模式;加强与相关部门统筹协调,加大对农村地区符合功能定位的产业培育、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批量岗位开发力度,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在城市化建设地区营造良好就业氛围,引导和鼓励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实现城乡统筹就业。
  做好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工作,实现就业困难人员稳定就业。通过建立公益性就业岗位征集机制,推进社会公益性就业组织建设,结合区内功能定位,增设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就业困难人员。确保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就业困难人员100%享受就业帮扶,实现就业困难群体随出现随援助,随就业随稳定。

二、健全三大机制,全方位提升就业质量

(一)健全区域就业失业机制,加强区域就业失业管理
  加强失业预警,健全就业失业动态监测体系。完善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全覆盖的全区统一的就业失业动态监测体系,逐步落实企业裁员报告制度,及时掌握经济形势变化对劳动力市场供求的影响;研究失业警情判断标准,发挥就业重要指标作为经济运行“晴雨表”的作用,研究应对失业风险的储备政策,为重大经济决策提供研判依据。
  加强就业失业统筹力度,强化人力资源协调管理。按照市级要求,结合朝阳区就业失业实际情况,研究异地就业失业管理制度,探索推动在异地居住的本辖区城乡劳动者享受促进就业帮扶和失业管理、失业保险金发放等;逐步放宽就业失业登记条件,探索面向辖区全体劳动者的就业失业登记管理。强化人力资源协调管理,加强对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服务和监管,促进人力资源产业的发展,发挥人力资源产业促进就业的作用。

(二)健全职业培训机制,全面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
  推进全员终身职业培训制度。以养老、家政等民生岗位为重点,加大定岗、定向、订单式培训力度,确保有培训需求和就业愿望的各类城乡劳动者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创新培养模式,按市级要求积极推动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发挥优质创业培训资源作用,创新创业培训模式,积极实施创业培训。通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培训,不断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逐步建立面向全体劳动者、全职业生涯、全过程衔接的职业培训制度。
  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结合朝阳区功能定位,以及文创、高新技术产业等发展方向,资助辖区职工参加高级工及以上技能培训,组织开展技师研修培训,继续推行首席技师(员工)制度,开展百名优秀中青年高技能人才梯次培养资助评选和享受区政府首席技师(员工)特殊津贴评选工作,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和首席技师工作室建设,做好市级技能大赛组织推动工作,形成集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选拔、使用和激励为一体的培养机制,进一步提升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整体水平。
  优化职业培训资源配置。加强对辖区民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的统筹规划,结合区域经济特色和发展规划,统筹培训资源,优化办学结构,逐步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当、管理规范、质量一流的良好布局。加强辖区培训机构的日常管理、指导和服务,通过开展机构分级评估、质量督导,规范办学行为,提升整体质量。加强高素质“一体化”教师培养,提升培养教师素质和能力。

(三)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推动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发展
  建立面向全体劳动者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拓展服务功能,创新服务提供方式,深入开展有特色、有成效的专项就业服务活动,打造公共就业服务优秀品牌。继续深化城乡一体化的公共就业服务格局,推动公共就业服务向全区常住人口的全覆盖,逐步实现在辖区内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能够享受到均等的、优质的公共就业服务。
  鼓励人力资源服务市场化发展。设立就业创业服务补贴,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提供就业创业服务,增加服务供给;加大政府购买人力资源市场基本公共服务力度,推进人力资源市场基本公共服务政府购买制度和评估考核办法的实施,鼓励和支持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参与公共就业服务活动、实施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项目。

三、立足三个强化,推进社保体系公平可持续发展
 

  (一)强化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推进社会保险扩面提质工作。全面落实“全民参保登记计划”,积极推进新业态从业人员参保,推进城市化中征地转工、转居人员和退役军人参加社会保险,全力帮扶低收入困难群体参保,促进社会保险扩面。同时,做好跨地区流动就业人员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和权益保障。积极落实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与职工养老保险衔接政策及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与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衔接政策。
  完善养老保险、工伤保险体系。深化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鼓励中小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健全和完善工伤预防、补偿、康复“三位一体”的工伤保险制度体系,推动建筑业等高危、高风险行业参加工伤保险。
  建立统一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险体系,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整合,实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和管理的统一,全面实施城乡大病保险;切实做好中央单位公费医疗改革服务保障工作。在国家计划生育政策调整和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形势下,积极落实生育保险政策,逐步建立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二)强化社会保险基金监管与征缴,确保社会保险基金运行安全
  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工作力度。探索建立社会保险行政管理、协议管理、执法监察、基金监控四位一体的监督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内控监督制度,加强对行政审批、经办等社会保险基金管理部门落实工作制度情况的监管,探索建立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全过程的痕迹化监管机制。加大对于各类社会保险欺诈行为的监管和打击力度,规范案件查处和移送工作。完善经办机构与医药机构的协议管理,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和基金使用效率,更好地满足参保人员的基本医疗需求, 从重准入转向重管理,着重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建立沟通协商和激励约束机制,促进医药机构为患者提供良好服务。同时,加快开展医保个人账户封闭管理工作。
  完善社会保险基金征缴机制。建立基金预决算绩效考核目标制,提升社保基金和财政资金的预决算水平,加强与工商、住建委等单位的协作,完善社会保险基金征缴联动工作机制,以辖区建筑施工行业和餐饮、住宿等服务行业为重点,加大扩面征缴力度,努力实现各项基金依法征收、应收尽收。

(三)强化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构筑高水平社会服务制度
  推进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市场化。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力度,促进社会保险公共服务领域提质增效、科学发展。探索将咨询电话、实地稽核等常规性事务工作按照合理的方式和程序,委托具备条件的社会力量承担,并根据服务数量和质量支付费用。
  推行经办服务标准化规范化。按照人力社保国家标准加强经办机构基础建设;配合市局有关部门对业务经办流程进行系统梳理、优化设计,精简操作,实现办事依据、办事材料、办理时限上的统一;逐步由现行的按不同业务类型分窗口服务向“综合柜员制”管理模式转变,实现“一个窗口办理、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的一条龙服务模式。

四、坚持三个推进,提升基层公共服务水平

(一)推进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资源整合,提升公共服务质量
  依托市、区两级基层服务平台规范化建设纲领,明确区、街两级主体职责,以满足工作需要、方便群众和经济适用为原则确定建设规模,并合理规划街道(地区)公共服务资源,不断完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各项服务功能。

(二)推进信息化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效率
  鼓励基层单位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和相关资源,对辖区群众及时发布、更新各项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优惠政策和提供咨询与查询服务。加快推进人力资源市场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推进社会保障卡在就业领域的广泛推行,提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效率。

(三)推进基层队伍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进一步加强社保所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各街乡社保所应根据相关部门工作要求,协助做好定编定岗工作,避免挪用或抽调社保所工作人员,确保现有编制落实到位。针对人员少不能满足工作需要、不能增编的情况,探索招聘社区专职工作人员进行人力补充,逐步缓解人员混岗或聘用临时人员的现象,进而为广大辖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服务。

第五章 亮点工程
  紧抓创新创业发展契机,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为目标,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着力实施六大亮点工程。

一、京津冀人力资源服务一体化工程
  搭建区域性就业创业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立京津冀三地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协作机制,推动京津冀三地人力资源服务和公共就业服务标准对接,促进人力资源规范有序合理流动,助推京津冀三地实现就业创业公共服务协同化发展。同时,推动区内有条件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向津冀地区发展,加强区内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同津冀地区的联系,推动京津冀地区人才市场的有序流动,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创业带动就业工程
  深入贯彻落实北京市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强化创业培训,推动创业服务等措施,全力支持大学生创业就业;深入发挥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项目战略作用,推进见习基地领域的多元化覆盖。深入发挥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项目战略作用,推进见习基地领域的多元化覆盖。搭建创业服务平台,推进区青年就业创业促进中心发展,尝试建立朝阳区青年创业联盟。探索构建符合区域发展定位的朝阳区大学生创业圈,设计开展大学生创业基地体验、创业培训、模拟创业、交互式讲座等活动,吸引大学生创业者落户朝阳。健全就业创业工作评价体系,强化区级各单位的考核力度,加强督促检查和分类指导,为推进就业创业各项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三、重点群体就业促进工程
  依托朝阳户籍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制登记数据库,精准掌握毕业生个人信息、就业意向,有针对性地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岗位信息等服务;深入做好大学生村官工作,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进一步开发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基层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力争全区每个社区至少配备1名高校毕业生。加快推进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逐步推动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改革,强化乡村促进就业的主体责任,转变以货币安置替代促进就业的观念,鼓励和引导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

四、就业大数据库构建工程
  探索构建朝阳区“就业失业统计数据库、公共就业服务数据库、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制登记数据库”三大数据库,形成覆盖全区的就业供求信息监测体系。探索建立集监测、研判与调控为一体的监测制度,逐步形成朝阳区就业失业动态监测工作机制。

五、技能提升工程
  组织本市城镇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就业劳动力和外省市来京务工人员,开展就业技能提升培训,“十三五”期间,累计培训1万人次以上,发挥培训促进就业作用。引导企业面向在职职工开展岗前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等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十三五”期间累计培训15万人次,发挥培训稳定就业作用。针对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等有创业愿望和培训需求的城乡劳动者,开展创业培训,“十三五”期间,累计培训1千人次,发挥创业带动就业作用。

六、社会保险服务网点建设工程
  加快区域内分中心服务网点建设,探索增加医保便民服务等功能;深化基层服务网点建设,发挥社保所服务网点职能作用,以培训、监督、考核为抓手,进一步扩大社保所服务网点业务受理范围。

第六章 保障措施

一、加大政府投入,提升保障力度
  按照公共财政服从和服务于民生建设的原则,继续加大公共财政对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的投入力度,重点确保规划涉及的工程项目的资金投入。逐步加大对城乡就业困难人员的帮扶力度,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对就业困难人员进行“托底”安置;适应公共财政和民生财政建设需要,大力支持民生事业发展。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就业创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建立健全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帮助困难企业稳定就业岗位、鼓励市民自主创业、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解决困难企业职工和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参保问题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二、创建和谐劳动关系,优化保障环境
  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对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监督和分类指导,提高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和履行质量。规范企业调整搬迁进程中被裁减人员的劳动关系,做好政策咨询和服务指导工作。完善集体协商制度,扩大覆盖面、增强实效性。完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调解机制,健全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制度,简化优化程序,提高建设规范化水平。强化矛盾纠纷的源头预防和协调化解机制,加大对劳动保障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积极开展规范企业用工和社会保险关系等方面的监察执法,进一步规范企业工资支付行为,提高劳动关系的稳定性,切实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营造公平、公正的就业和社会保障环境。

三、注重科研支撑,创新保障机制
  建立健全科学决策机制,在安排重大决策、重大项目前,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进行科学分析和论证。充分整合社会各界就业和社会保障领域的科研资源,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专家库、资料库建设。鼓励专家学者广泛开展就业和社会保障理论、政策研究,探索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并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落实领导干部调研制度,结合工作实际,开展就业和社会保障重大问题研究,逐步推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制机制的创新。

四、加强队伍建设,夯实服务基础
  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合理配置工作人员,优化人员结构。探索建立根据服务对象规模确定公共服务机构工作人员数量和服务标准的工作机制,充实区、街(乡)、社区(村)三级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力量。加强基层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培训力度,并定期进行业务考核,促进学习型、服务型基层组织建设,为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进一步完善区街两级培训机制,结合工作要点和基层实际培训需求制定年度培训计划,提升基层工作人员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