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北京市朝阳区关于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的建设方案(征求意见稿)》
为进一步做好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工作,着眼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结合我区实施中央财政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的工作任务,打造中医药改革试验田,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试验主题
打造中医药人才发展新模式。
二、北京市朝阳区基本概况
(一)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朝阳区地处北京中南部,北接顺义区、昌平区,东与通州区接壤,南连丰台区、大兴区,西同海淀区、东城区、西城区毗邻。全区面积470.8平方公里,下辖24个街道、19个乡,常住人口344.6万人(截至2023年底)。朝阳区是“四个中心”功能建设的重要承载地、首都经济发展的主阵地和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地。区内聚集了近100%的外国驻华使馆、全市90%的国际传媒机构、80%的国际组织和国际商会、70%以上的国际投资性公司和地区总部、65%以上的外资金融机构、50%的外籍人口。中关村朝阳园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深耕“3+X”产业方向,聚焦互联网3.0(元宇宙)、人工智能、数字医疗、数据要素等产业,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区内历史文化资源丰厚,有中国文联、中国作协、现代文学馆等国家级文化权威机构,有罗氏正骨法、孔伯华中医世家医术等27项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中国传媒大学等20余家文化艺术类院校、人民日报社等20余家主流媒体和40余家专业文艺团体。
(二)医疗卫生领域总体情况
朝阳区人民核心健康指标持续保持较高水平。2024年,婴儿死亡率为1.09‰,孕产妇死亡率为0;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39.4%。均已提前达到国家“十四五”目标要求。截至2024年末,朝阳区共有面向公众服务的医疗卫生机构2080家,其中三级医院27家、二级医院46家;医疗卫生机构有床位27049张,执业(助理)医师27731人、注册护士29418人,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分别为8.44张、8.05人、8.54人。2024年,全区医疗机构的总诊疗人次5460.21万,门诊人次5147.53万,急诊人次305.50万,实有床位使用率80.95%,平均住院日(不含精神专科医院)7.1天。朝阳区高度重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2024年全年区财政共投入卫生经费49.33亿元。
(三)中医药事业发展基本情况
2012年1月,原朝阳区卫生局设立中医科,统管全区中医药工作。2012年5月,北京市朝阳区中医协会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2015年6月,朝阳区成立中医药工作领导小组,以区委常委、主管区长为组长,区19个职能部门列入成员单位,形成了齐抓共管工作格局。截至2024年底,朝阳区拥有国家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中日友好医院)、国家中西医结合旗舰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国家中医骨伤专业医学中心(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中西医疫病防治特色突出的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等国家级中医、中西医医院。北京藏医院(民族医院)为全市唯一的藏医院,每年承担全国五大藏区藏医院培训工作,“藏医药浴法”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全区医疗卫生机构中,设置中医科(中西医结合、民族医科)的有857家,占比41.2%。全区中医类医疗机构总数为261家,其中中医类医院41家,中医门诊部34家,中医类诊所18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3家,100%设置有中医科和中药房,社区卫生服务站188个,均具有提供中医药服务的能力。2024年,朝阳区共投入资金1.6亿元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2022年我区印发《关于促进朝阳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行动计划(2022-2025年)》,明确了“十四五”期间中医药工作的目标、内容和要求,强化了对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政策和资金保障。
三、建设试验区的基础和条件
党的十八大以来,朝阳区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建立中医药工作部门联动机制,区卫生行政部门以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暨中医药人才培养为切入点,在国内率先建立中医药专家基层出诊带徒模式,初步建立自己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融医疗、保健、预防、康复于一体的服务辖区百姓和驻区外籍人士两类人群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组建双语中医药文化传播团队和中医药质控团队,积极探索中医药服务贸易和管理体系创新路径,取得了显著效果。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成市级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20个,引进中医专家173位,建立基层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244个、名老中医传承工作站11个,带徒344人;国医大师金世元中药特色技术朝阳区传承团队中药专家带中药师传承人27人、中医师传承人62人;5位双语中医专家带徒12名。十年来,全区师承学员发表学术文章468篇、参编专著89人、参加科研课题124人,公开发表科普作品133篇,41人开设了专科专病门诊,取得发明专利4项,参与重大活动保障99人,参加外省区对口支援43人,138人获得各类表彰。
四、建设的总体目标
紧紧围绕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坚持以服务人民健康为中心,通过“强基层、强龙头、强特色”,实现全区中医药健康服务提质增效。立足“国家、行业、首都、朝阳”,以四个“新”:国家战略新实践、中医药发展新模式、首都经济新元素、朝阳卫健新方向,在中医药人才培养培育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带动中医药技术传承创新和中医药服务模式创新,以创新驱动改革,以发展实现重构,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中医药人才发展朝阳模式。
五、主要措施
(一)强化党的领导,健全中医药人才发展管理体系
完善区中医药领导小组工作机制,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中医药工作,协调解决中医药工作存在问题。区属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领导班子原则上配备中医药专业或“西学中”人员,区属中医类医院领导班子内的中医药人员占比达到国家标准。区疾控中心和区卫生健康监督所、区属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医务部门设专人负责中医药工作。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年度绩效考核中医药分值不低于总分值的15%。
(二)以队伍建设为要点,提高人员科学配置水平
加大基层人才供给。加强基层中医医师招聘及培养力度,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医师占比大于等于25%。实现全部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配备1名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医务人员,促进中医人才队伍稳定。加强中医药人才配置。持续引进中医、中药人才,加强中药师传统中药饮片鉴别和处方点评等能力培养。在中医医疗机构针灸科、推拿科、康复科等技术型临床科室,探索增设中医技师岗位。
(三)以人才培养模式为抓手,提升基层人才能力
一是以优质资源下沉促进人才能力提升。以各级各类医联体为抓手,以师承工作站为载体,推动中医药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建立医联体内培训教育机制,搭建三级医院与基层机构交流平台。二是以学科建设带动基层人才培养。启动区级中医优势专科项目,鼓励区级重点专科在区属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或基层中医传承工作室,提升基层中医医师专科、专病的服务能力。三是实施名老中医AI(人工智能)传承工程,培养具备数字化思维的中医医师。借助中医诊疗智能化设备,汇聚科研院所、医疗机构、企事业单位等多方力量,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培养具备中医数字化思维及特色内涵的中医医师。
(四)以一体化发展为原则,传承名老中医药学术经验
一是实施“守正”师承工程,完善国、市、区、院四级师承教育体系。引进北京市各大医院及高校名中医专家,形成国家级、省市级、区县级及院级多层次师承教育体系。建立健全师承教育补偿激励机制,鼓励中医药专家带徒授业,鼓励各级中医医(药)师参加师承教育。鼓励开展中医药典籍研究利用和学术流派挖掘传承。二是实施名老中医经验活态传承工程,创新传承方式,提升传承效果,提升名老中医传承辐射面。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合作,支持基于汇聚国医大师、名老中医的经典视频等珍贵资料的中医大数据云平台,以线上线下形式开展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传承培训。
(五)以夯基育才工程主线,全方位培育基层中医药人才
一是实施朝阳区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工程。按照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印发的《北京市西医医师学习中医暂行管理办法》要求,组织区属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非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系统学习,完成不少于850学时的培训内容,参加北京市统一考核取证。二是实施朝阳区中医护理人员立标工程。对区属中医类医院和非中医类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护士等人员开展分层分级培育,力争实现区中医类医院和非中医类医院中医科护理人员全部经过中医护理知识和技能培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2名、社区站至少1名经过中医护理知识和技能培育。三是实施朝阳区中医康复人员队伍壮大工程。对区属医院康复科技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站康复技师开展中医学、中医养生学、康复治疗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掌握常见疾病的康复治疗以及中医的养生保健等,力争实现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有1名经过系统培育的掌握中医康复技术的人员。四是朝阳区中医药科普人才拓展工程。建立一支由中医药专业人士为主、社区(村)百姓积极参与的朝阳区中医药文化传播团队,将中医药文化成为促进民众健康的文化自觉,让民众成为中医药文化传播者。区属中医类医院各科室和非中医类医院中医科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要有1名区级中医药科普宣讲员;每个村(社区)至少1名中医药文化志愿者。
(六)以促进中医药国际传播为目标,打造国际化人才队伍
用好中日友好医院国际医联体、驻华使节中医药健康服务基地、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国际会诊中心等资源,创新中西医结合会诊中心服务及国际化家庭保健官模式,培养中医药国际人才。支持北京市海外华人华侨中医药培训基地建设,为一带一路国家中医药从业人员提供专业技术支撑。依托文化传播团队、博物馆等基地及数字化平台,开展青少年中医药科普等系列品牌活动,以线上线下等方式提供科普服务。
(七)以技术传承为焦点,推广基层中医药人才技术水平
一是挖掘民间特色技法方药。依托北京市传统中医药技能转化实践基地——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大屯院区,征集挖掘筛选出一批临床疗效确切的特色技法、方药,宣传推介医德高尚、在某一领域具有独特技法的中医传承人。二是加大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力度。建立包含虚拟仿真平台的中医适宜技术中心,组建师资团队,筛选、保存、传承及推广中医药技术,聚焦针刺、艾灸、外治等成熟的中医药技术,开展技术复制与基层推广工作,确保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覆盖率达100%,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6类10项以上,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4类6项以上。探索将中医药适宜技术应用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中,提高居民对中医药的认可度和满意度。
(八)以制度机制为保障,优化中医药人才成长环境
一是建立政策保障。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制订《北京市朝阳区中医药薪火传承人才培养工程工作方案》。二是强化资金保障。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在中央转移支付资金项目基础上,对公立中医医院给予基础建设及设备投入。设立中医药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中医药人才培养、特色技术推广、区属医院中医重点专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馆建设、中医药文化传播与国际交流。三是建立中医药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完善区级中医药人才称号种类和评审标准,建立中医药人才工作激励机制,在凤凰计划人才认定、职称晋升、区级科研立项等方面加大对中医药人才的支持。探索在绩效工资总量内设置区级中医药人才津贴,建立中医药人才扎根基层长效激励机制。
六、预期成果
通过5年建设周期,打造出一支涵盖中医、中药、中医护理、中医康复、中医药科普人才的基层中医药队伍,形成一套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的体系,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预计实现以下目标:
1.每千人口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增至1.85人
2.每万人口中医类别全科医生数增至0.79人
3.建设朝阳区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30个
4.建设朝阳区基层中医传承工作室150个
5.建设老药工专家传承工作室12个
6.非中医类别医师接受西学中培训人数增至600人
7.至少配备1名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医务人员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占比达100%
8.二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执业(助理)医师中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所占比例80%
9.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执业(助理)医师中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所占比例7%
1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执业(助理)医师中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所占比例32%
七、建设步骤
(一)准备阶段(2023年)
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拟定《北京市朝阳区关于建设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的建设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工作任务、职责分工和完成时限,召开动员部署会。
(二)建设阶段(2024-2026年)
各部门根据《北京市朝阳区关于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的建设方案》工作内容及职责分工,推动具体任务落地。加强部门间沟通协调,建立定期调度工作机制,做好重点项目跟踪实施,及时梳理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确保各项任务有序落地。
(三)验收阶段(2027年)
对照《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申报表》及《建设方案》的改革目标,系统梳理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的建设成果,迎接北京市中医局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验收。
八、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由区长任组长的工作专班体系,成员由区卫生健康委、区财政局、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朝阳园管委会(区科信局)和区融媒体中心组成,工作专班办公室设在区卫生健康委。区卫生健康委为具体实施主体单位,区政府相关部门协同配合,共同推进试验区建设。工作专班对各项任务进行分类把控,对重要任务列出计划安排,定期收集汇总。各相关部门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任务作为重要任务抓牢抓实,确保试验区建设顺利推进。
(二)加大资金支持
朝阳区政府将中医药发展纳入政府重点工作,按照现行财政补助办法,在卫生健康投入中统筹安排中医药事业发展经费;同时以入选中央财政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为契机,加大地方政府对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
(三)加大宣传力度
加大对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情况的宣传力度,在重要时间节点综合运用新闻发布、新媒体发布、深度采访报道等多种方式和手段,形成宣传工作合力,及时公布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相关信息,广泛凝聚社会共识,使试验区建设深入人心,形成全社会积极关注、共同参与实施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