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城乡建设

昔日“脏乱差”今日“美如画” 草场地:美丽乡村变形记

日期:2018-07-24 来源:朝阳报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夏日时分,徜徉在崔各庄乡草场地村,宽阔的沥青路面平整干净,绿化带中马兰、海棠、黄杨等植物郁郁葱葱,每家每户粉刷一新的灰黄色相间的围墙让村内焕然一新。
    “以前,村里一边是与798相提并论且时尚文艺的草场地艺术区,一边是老旧脏乱的住宅商业区,环境可谓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但自从开展背街小巷整治以来,我们整个村都靓了。”家住草场地村的王素芬感慨地说,到了周末、节假日,慕名前来草场地艺术区参观的游客越来越多,相比之前,村里可是大变样了。
    地面到空中整体有规划
    走进草场地村,正赶上村民们早晨出门采购的时间,果蔬摊、早点铺生意正火。与传统印象中农村不同,这里宽阔的村内主路整洁宽阔,村子北部艺术区内方方正正的小楼、青砖叠面的外墙显得“文艺范儿”十足,南部商业街区统一的门店招牌、色彩鲜亮的围墙外立面、整齐划一的停车线,行走在村间小路上,仿佛置身在城市商业区内。来来往往的行人不再因为坑坑洼洼的路面而头疼,四面八方的车辆也不再拥堵到路中,而是有序地开进村内的停车场或停放于路侧白色车位中。
    “草场地村的变化,是整体规划设计的结果。”崔各庄乡环境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从今年3月底开始,草场地村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启动了“背街小巷”整治工程。“结合村内道路现状差、房屋老旧、艺术区与居住区环境差距大等实际情况,村委会对每条街巷进行了从地面到空中的整体规划,并将道路整修、架空线梳理、广告牌匾及底商规范化三项内容列为整治重点。”
    记者走访发现,村内的10条主路已经全部完成升级改造,曾经被居民们戏称为“刮一阵风就得洗一次头”的坑洼路被平整的柏油马路取代,狭窄的小胡同里也铺上了青石板和透水砖,便于排水,每家每户的房子外立面都刷成了淡黄色,干净靓丽,与不远处的草场地艺术区遥相呼应。
    “道路基本铺设完成,现在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架空线梳理工作。”草场地村村委会主任徐怀说。记者抬头看到,不远处的电线杆正上方,一位工人正在进行线缆梳理作业,放眼望去,还没梳理的路段两侧,粗细不一、长短各异的架空线横七竖八地覆盖在道路上空,经过梳理的路段则整齐规范,电线都已经被整齐地绑扎好。
    由于草场地艺术区位于村内,每日来往于此上班、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停车位不足曾一度成为了村里的“老大难”问题。此次整治中,村委会在重新铺设路面的同时,在村内规划了700余个路侧停车位,加上之前修建的两个停车场,如今,草场地村已可容纳2000余车辆停放。“接下来我们还会对门店的广告牌匾进行规范,预计10月前能全部完工。”徐怀告诉记者。
    群众唱主角 整治更精细
    在整治过程中,草场地村委会提出要让群众唱主角,“我们要让群众在改造提升中,真正享有自主权、选择权和决策权。”徐怀告诉记者。
    住在草场地村128号的王素芬和丈夫身体都不好,特别是丈夫需坐轮椅出行,王素芬对路面的要求显得格外“苛刻”:路面不仅要平整,还要跟门框齐平,推着轮椅出来进去方便。趁着这次背街小巷整治的机会,王素芬向村委会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希望工程队将自家小院内及门前的路面重新铺设一下。
    没想到,村委会一口答应下来,就几天的功夫,王素芬家的小院就“大变脸”,工人们给她重新铺设了门前的排水沟、垫高了院内的地面,并换上了透水砖,“前几天下雨,院里一点积水都没有,路平了,我推着丈夫出行也方便多了。”王素芬说。
    “其实这些原本不在施工范围内,但我们尽量满足群众需求,只要在能力范围内,楼间的胡同死角、平房院落前的排水、商户门前的台阶,以及部分院落内的路面,都给村民做了改造。”施工方负责人廉宝军说,施工过程中,不仅要听村民需求,更要接受村民的监督。
    草场地村有一支老党员巡逻队,每天早8点到晚22点之间,都会有值班志愿者在村内的党员流动值班岗值守。自3月底以来,老党员志愿者每天至少上街巡查一次,“经过近半年的整治,村里环境大变样,垃圾不乱扔了,车不乱停了,摊不乱摆了,整个村都井然有序了。”志愿者孙永仁说。
    垃圾不落地 美得更持久
    记者在草场地村转了一圈,发现村内几乎看不到垃圾桶,原来,这里正在推行“垃圾不落地”政策,生活垃圾每天早、中、晚三次集中清运,餐馆的厨余垃圾每晚20点半到23点半集中清运,村内不设垃圾中转站和垃圾池。
    徐怀告诉记者,与城区的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等分类方式不同,草场地村只设置了可回收与不可回收两个大桶,“这样分,主要是为了方便村民操作,不繁琐,好执行。”
    这是一次全新的尝试,草场地村取消了垃圾集中堆放点和垃圾池,实行“定点投放、定时收集”,每天早中晚各一次,村民将垃圾自行分类后,定时定点自主投放,再由保洁员进行清运,实现“垃圾不暴露、转运不落地、沿途不渗漏、村容更整洁”,确保垃圾“日产日清”。
    “垃圾桶消失了,村民们延续多年的生活习惯受到冲击。”徐怀坦言,新政策刚一推出,很多居民都提出质疑。面对质疑,村干部们挨家挨户上门解释,把村里的想法和办法说给村民听。渐渐地,固定的垃圾清运车与村民之间有了默契。
    “习惯后,觉得这种垃圾投放办法也挺好。”孙永仁老人说,吃完早饭出去遛弯,顺手把垃圾带出去。“党员流动值班岗前就是垃圾投放点之一,这段时间以来,门口的苍蝇变少了,再也闻不到臭味,这个改变非常值得。”